「她與丈夫的名字明明都帶有「木」字,有根有枝,照理說是扎根於土地生活的人,沒料到雙雙都成了以海維生的討海人。」
古官道西側的房子,每戶人家的廚房都面海,古早這裡的人只要走出廚房、爬過石堤防,就能抵達海邊濕地,捕魚、挖公代、赤嘴、文蛤等等.....所以地方長輩常說,濕地就是香山人的冰箱。
1941年出生,原本住靠山區的陳寶枝阿嬤,直到23歲嫁給了住在古官道上的林根旺阿公後,開始接觸了海邊的工作,剖蚵、挖公代赤嘴、抓蟳仔樣樣都會。丈夫出海養蚵時,陳寶枝阿嬤就帶著鐵耙、籃子到潮間帶「挖寶」。一開始只是東挖一塊、西挖一塊,但四十多年下來,已經能憑著多年累積的經驗,在一塊濕硬度恰好的泥地上,快速找到一個或兩個緊連的小洞口,通常那就是公代或赤嘴用來呼吸及覓食的圓洞,阿嬤再以半蹲姿勢一面往前走,鐵耙一面一耙一耙地由前往後挖掘,挖得過程得留意手腕力道,以免敲破易碎的殼面。當有聽見「叩」的一聲,就知道濕土中可能藏有文蛤、公代、赤嘴、西施舌等等。所以「討小海」其實是一個需要眼觀耳聽的討海技藝。隨著潮水逐漸上漲,結束了一天的採收工作後,陳寶枝阿嬤會先將這些貝類浸泡在海水吐沙兩天,夠新鮮乾淨才會賣給客人。
近80歲的陳寶枝阿嬤,就像每個家庭似乎都有那麼一位嘴巴喊辛苦,身體卻還是不停勞動的女性一樣,只是不同的是,寶枝阿嬤是天天在往海邊跑.....這是朝山查某人的日常身影,西濱公路還沒建造之前,庄內婦女幾乎都有討小海、剖蚵的技能,就算厝內沒養蚵,也會去幫忙街頭鄰居剖蚵,滿滿一碗公的蚵,一斤就是五元的工錢。
寶枝阿嬤從三十歲開始討小海、剖蚵、處理魚貨,儘管年事已高,家裡早已不再養蚵捕魚,但習慣海邊的陳寶枝阿嬤,身體還是不自覺往海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