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香間小路.農地重金屬樂章】樹下的人.吳堃泉


吳堃泉,日治時期在樹下出生,是一輩子都住在這片土地上的老先生,
這篇故事帶你透過他的記憶,回到你所不知道的樹下。

        農業時代的生活相當辛苦,農事相當繁忙,只有雨天才能休息,有時還得割草餵牛。遇到義民廟慶典,也得趕緊將隔天的草都先割好才能跟著去熱鬧。儘管必須在顛簸的碎石路上走兩個小時, 堃泉爺爺想起廟會仍是小時候最快樂的事。「現場拜拜用的大豬公就有上百隻哦!」

       「以前大家都是辛苦人啦!回到家哪有飯吃,都煮番薯粥,全部都是番薯,米一點點而已。」初一、十五才有機會吃到豬肉。躲避空襲的時代更糟,配給的食物根本不夠吃,自家田地收成也都被徵收。每當檢查時,爺爺總會對他說:「戆孫!欲來檢查矣,緊提去竹仔下跤崁崁(kham)咧‧‧‧」多少留些米起來自家吃。庄裡的人也會聚起來偷殺豬,每戶分一塊,拿鹽巴醃一醃。鹹豬肉、菜脯,如果能買個蛋來煎,就非常豐富了。真的沒食物,到客雅溪抓魚蝦、毛蟹,煮一煮,混著醃瓜剁一剁,這樣也是一餐。不像現在想吃什麼都買得到。

        工業區在香山興起,他也開始到地方工廠上班。在台灣玻璃、冠軍食品工作十多年,不識字只能當粗工,搬玻璃、鏟味素,以勞力換取穩定的薪資。下班後回家繼續種田,慢慢從臨時工當到正式人員,田也就越種越少了。工廠半個月或二十天就會發薪水,比較能靈活用運;下田大半年才收成一次,收成如果不好,請人來幫忙都不夠。「所以人家才說種田要死,做工比較好。」堃泉爺爺感概的說。

        種田出身的他,農耕反而在工業發展後成為兼職,為求一家溫飽而妥協。詢問是否希望家中三代傳下的田能繼續維持,他僅苦笑地說:「我們也不能阻止孩子賣掉。捨不得也沒辦法,已經做不動了,現在就等死而已。」隨著產業型態、國家政策轉變,無以為繼的老農們,似乎只能默默承受這樣的結果。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