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夜
李元璋老師拎著平時讀書會用的夜遊燈籠,「既然是夜生活,那當然要有燈籠啊,清代時期大家都是拎著燈籠在走街的!」李元璋老師起頭地說。接著,我們一夥人,浩浩蕩蕩的從舊城街角館出發,走到新竹都城隍廟前的鯉魚潭廣場,說道夜生活怎麼能避開小吃呢,廟宇(新竹都城隍廟)的所在,是人群匯集之處,也是地方信仰的中心,早在日治時期將市中心日漸轉移到現今的中正路,城隍廟因而也被劃分在市中心的範圍裡,人群匯集,當然脫離不了民生、商業等行為。但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了邁向西化、現代化的進程,廟口小吃的管理層面,採用「衛生管理」的手段,經由日治時期街市改正後,僅剩廟前三角廣場為都市的開放空間,但原先的攤販未被撤離,僅是轉移到其他的空間。
如今,我們看到的城隍廟現況,則是光復之後改建的事。但不論是哪個時期,廟宇、信仰中心與人群,都是重要的人及匯流之地,也可以稱作當時的「夜市」可言。
跟著老師繼續往前走,我們穿越了城隍廟裡的小徑,來到了城隍廟與中央市場相連的小巷,這裡被稱作拱廊街,文史資料上記載這裡曾是清代淡水廳所設置的監獄位置,掌管司法及行政權。繼續往前走,來到西安街周圍的巷弄,也就是現在慧心冰店的位置附近,這周圍曾經是淡水廳同知衙門的歷史位置,由於現已變成民宅,所以不方便打擾。
走過淡水廳同知衙門,當然轉換一個身分,老師要我們走過同知大人當時巡撫的路線,從西安街出發,走到在地人俗稱為青仔巷。青仔是染料的原料,當時的染坊因地緣關係所以為於此地。青仔巷短短的一走出去便是西大路,右斜前方剛好正是石坊角的位置。聽老師說,以前同知大人巡撫時,會先經過竹子城的西城門,才會繞到來石坊。
順著回去,走到俗稱的「糕餅巷」,老店彭成珍餅舖及美芳餅舖都位於現址,比較特別的是,彭成珍餅舖賣的椪餅,比其他外縣市的都還要小,小而精緻。從糕餅巷繞回西門路上,來到了明志書院後街的舊址(肉夾饃旁的小巷),現已無法考察,僅能從當時的地圖做為判斷。老師帶著我們從同知大人的路線,走到了清代秀才之路,從書院後巷一路通到南門一帶。
重頭戲來了,現今拓寬的南門街111巷,這附近的聚落稱作「中巷」,讀音為一舉高中的中,唸作四聲。當時這裡為清代考生的住宿區域,當時考取秀才可謂一條漫長之路,日益居住在這裡,當然考生也會有生理上的需求,因而性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因此有關。走出中巷,來到關帝廳前的廟埕稍作停留,老師解講關帝廳為官廟,所以不畫門神,從清代以來一直為推廣文教的重鎮。再稍微往前走一點,來到俗稱的「三角公園」、「老人公園」也被稱作「建國公園」(光復後)。只要是在地新竹人都曾被爸媽提醒過沒事不要跑來這裡,因這裡是最多流鶯的集散地,老師解釋為何這塊區域,會成為性產業發展的區域,不論是剛剛提及到的中巷聚落,或是日治時期發展的兵營(武營頭,現今東前街台灣銀行經武昌街社教館),這個區域可說是,文武匯集之處,當然,自然而然就衍生了這樣的性產業發展。所以說這是有歷史成因的典故,而現在新竹美學館也正在改善附近的街區環境。
回到長安街上,由於長安街平行於北門大街,有許多北門大街上的大戶人家,家裡的後門都開在長安街上,因此說到夜生活,這裡也可視當時最熱鬧的地方。長安街上曾經有過兩座戲院,一座是「中央戲院」,另外一座則是「新世界戲院」,中央戲院的舊址現今為中山停車場,走到對街還可以看到當時的格局樣貌,聽說看上去的房間以前正是戲班子休息的地方,著名的楊麗花也曾來過。再往前走,來到了「新世界戲院」,全盛時期,女星李香蘭曾經來表演過,據傳當時因為人潮擁擠,不慎把戲院的玻璃踩破,出了一點小意外,被稱為是「李香蘭登台事件」。
繞回北門大街上,時間已接近九點,依然熱鬧,天氣稍寒,同學們囔囔著:「走讀結束就是要品嘗美食!」,於是一夥人浩浩蕩蕩地前往葉家大粒粉圓,品嘗著這個季節才有的芋泥,特別地是芋泥上面還會淋上一層油蔥酥,油蔥酥的鹹香,剛好提點了芋泥的甜膩,走讀結束後的冬夜,剛好來上這碗竹塹芋泥,就如同老師今晚提的燈籠,芋泥上的油蔥酥也剛好是畫龍點睛,恰到好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