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香間小路.面朝大海,走入朝山】站前百年風華.源興號雜貨店


「清晨三時起床,騎著老舊摩托車到市區批貨;回到店頭理貨、打掃,然後待下田顧滿園的玉米、蜜柚,用著數不清年歲的木製老農具,如同雜貨店、田地一樣,他就是任勞任怨的守著,那老一輩用汗水堆砌出的結晶。」      

      「源興號」,漢卿伯經營於香山車站旁的雜貨店。「小時候就開始,我爺爺交下來的,從清代做到現在了。」他提及小時雜貨店樣貌:「以前是茅草屋,用稻草搭的。之後才用竹子、泥漿、稻草—土埆的;後來才換磚頭,一直到現在。」無數年頭下來,就跟著香山車站靜靜的佇立於此。

        店內販售各式雜貨之外,店頭也擺賣青果。向菜販採購之外,許多也多由漢卿伯自行種植。他通常凌晨三時起床,除了批貨,也要到自家農地耕作。家中幾分田,同樣是爺爺留下的。玉米、水稻、蜜柚,都可在他田間發現。他提到,自己原本保留著許多木頭農具,都隨著時間腐朽丟棄;耗工的農產,他也沒體力再繼續種植。即便如此,在談到過往務農經歷的眼神中,仍看得出一位農民的堅持。

        早時公路客運、自用車很少,不管上班或採買都要搭乘火車,車站四周也因而熱鬧無比。菜販、肉攤,一路沿著車站擺。早晨六、七點開始,市集的吆喝、喧鬧,瞬間讓整個老車站充滿生命力!

        時至今日,家家戶戶備著摩托車、汽車,便利商店、超市、大賣場林立。慢慢的,搭火車的人少了,來菜市場、雜貨店買東西的人潮也退了。原有熱鬧的喧騰被寧靜取代,餘下車站與雜貨店仍在此,繼續見證著旅人、學子來去而默默沉寂。

      「四周都是海砂,海就在這邊。」漢卿伯指著雜貨店前的中華路說到。工業區興起之後,抓魚、種田的也逐漸消失。他說,當時台灣玻璃一個月工資差不多九百多塊。農人,一個月哪賺得到?耕種一年頂多收成一次、兩次而已,有時根本不夠工錢。

        漢卿伯的子女也都在公司上班。問他希不希望晚輩承接,這間已經營數代的雜貨店?他笑著搖搖頭,說:「現在年輕人哪想做這個。」產業不管在農業、工業亦或商業,或許面臨傳統式微的現象都一視同仁吧!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