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庭困苦生活
「我小時候就住在這邊,住在吳厝,有一個弟弟。後來父親娶細姨,又生了兩個弟弟、六個妹妹…」也好嬸訴說家庭狀況。父親那時生活不好過,母親很認命的擔起扶養他們的責任,一個人到山裡做工。當時,母親每天都買兩擔樹薯,晚上都需要幫忙磨粉,然後再挑去市場;有時也割蘆草(註1),用走的到南庄去買賣,再批點雜貨回來這邊販售,盡量貼補家用。
丈夫當時總會幫他們挑樹薯,母親見年輕人勤奮肯做,總希望能將也好嬸嫁給他。由於家中無田無產,親戚說有種田至少比較有得吃,嫁娶便如此定下。那年她二十歲,在民國三十五年時候。
無書可讀的年歲
當時小孩通常沒辦法念書。庄裡,連同也好嬸僅有三個讀過書的。更遑論她是女性,在那個年代愈加不易。她在小學畢業後,向母親哭訴著說希望繼續升學,母親卻不願答應。直到嬸婆告訴她:「笨姪女!妳母親給妳這樣念,就要很滿足啦!我們庄裡還沒人去讀哩!」她才體諒了母親的難過與辛苦,決心開始工作養家。
家裡到現在都還收藏著幾本泛黃的日本書,她寶貝的從抽屜中取出,說到自己雖然看得懂日文,但是不太會說。多少有些遺憾,但是當時的戰亂與生活條件,並無法給予她太多選擇。甚至比較起其他孩子,自己還算幸運許多。
日本時代的爭亂
「日本統治那時候,東西都用配給的。當時市區在請店員,本來要請男生,是我弟弟要去,但是他不會算帳就不敢去,所以我就進去了。」日本時代很艱難,沒東西可吃,還不時要躲防空洞避免轟炸。提到管理的嚴格,她說那時候,如果環境清潔沒做好就必須受罰,貼上青單標示;乾淨就貼紅單表揚,一年有兩次。
採取配給制度,經常沒得吃穿,總要東藏一點、西放一些,加加減減還沒辦法保全一家溫飽。庄內有報馬仔(註2),村民偷屯米、偷養豬,擔心被密告,閹雞養大之後都會先拿去送他,拜託他別密告日本警察,相當的風光。「但是聽說戰爭結束後差點被打死!」也好嬸促狹的笑著。
![]() |
陳吳也好_唱八二三望春風 |
扛起家中大小事
戰事結束後與丈夫結婚,生活依然不容易。即便家中有田,丈夫仍須出門做工貼補家用,田就由也好嬸與婆婆分擔。那時候家裡買三分多地。從前沒有肥料、沒有農藥,收成相當差。現在一切機械化作業,一分地收成約一千斤,在當年有個三、四百斤已算不錯!家中生活簡樸,有時蒸番薯餵豬,放點鹽,也同樣成為他們的午餐。丈夫沒外出工作時回家種田,她就得背著桶子到處賣菜、賣仙草,用盡心力只為家裡一頓飽餐。
是庄裡少數識字的人,過往左鄰右舍的婚喪喜慶都會請她幫忙,是很得人望的老長輩。訪談當天她提到最近學到的一首「八二三望春風」,也好嬸娓娓唱出歌詞。雖然未曾親身參與戰役,不過她經歷過的時代艱困,卻讓她細微的歌聲聽來動人且充滿力量!
註2:台語用法。指日本時代通風報信之人,亦有別名為「抓耙仔」。
圖:沈華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