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朝山】站前風華-源興號雜貨店,陳漢卿

 


 

源興號雜貨店

「源興號」,漢卿伯經營於香山車站旁的雜貨店。「我小時候就開始,我爺爺交下來的,從清代做到現在了。」他提到小時候雜貨店的樣貌:「以前是茅草屋,用稻草做的。之後才用竹子、泥漿、稻草-土埆的後來才換磚頭,一直到現在。」幾十年下來,就跟著香山車站靜靜的佇立於此。

關於香山車站,他提到一件軼事。他說,清代時期附近山腳種滿香瓜,有位皇帝經過時,覺得四周充斥著香氣,因此稱這裡為香山。從他有記憶以來,香山車站就維持著傳統木造樣貌,送往迎來這一批批的旅客。

 

源興號雜貨店


車站市集過往

早時公路客運、自用車很少,不管上班或採買都需要火車運輸,車站四周也因而熱鬧無比。菜販、肉攤,一路沿著車站擺。早晨六、七點開始,市集的吆喝、喧鬧,瞬間讓這個老車站充滿生命力!

時至今日,家家戶戶都有摩托車、汽車,超市、大賣場四處林立。慢慢的,搭火車的人少了,來菜市場、雜貨店買東西的人潮也退了。原有熱鬧的喧騰被寧靜取代,餘下車站與雜貨店仍在此,繼續見證著旅人、學子來去而默默沉寂。

 


在雜貨店外擺菜攤的老闆娘


雜糧種植老手

店內販售各式雜貨之外,店頭也賣著青果。向菜販批來之外,許多也多由漢卿伯自行種植。他通常上午三點起床,除了批貨,也要到自家農地耕作。家中的幾分田,同樣也是爺爺留下來的。玉米、水稻、蜜柚等,都可在他田裡發現。他提到,自己原本保留著許多木製老農具,也都隨著時間腐朽丟棄;許多耗工的農產,他也沒體力再繼續種植。即便如此,在談到過往務農經歷的眼神中,仍看得出一位農民的堅持。

 

陳漢卿先生受訪照片

傳統延續困難

「以前這裡都沒有房子,四周都是海砂。海就在這邊。」漢卿伯指著雜貨店前的中華路說。工業區興起之後,抓魚、種田的就越來越少。他說,當時台灣玻璃一個月工資差不多九百塊。農人,一個月哪賺得到?耕種一年頂多收成一次、兩次而已,有時根本不夠工錢。

漢卿伯的子女現在也都在公司上班。問他希不希望晚輩承接,這間已經營數代的雜貨店?他笑著搖搖頭,說:「現在年輕人哪想做這個。」產業不管在農業、工業亦或商業,或許面臨傳統式微的現象都一視同仁吧!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