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濕地的男兒
「小時候釣竿都是用桂竹自己做的,好重!捲線器是用牛角的,所以當初釣魚技術要很好。」他談到自己七歲就跟著父親到海山漁港釣魚,兄弟四人常常站一排在水中。父親一人會給一支釣竿,釣到魚,就由父親幫他們取下來,是大家兒時共同回憶。也讓他總是熱愛著香山濕地的一切,至今不變。
蔡厝竹圍內成長
志修伯,生長於朝山頂寮竹圍內(註1)。祖先由汫水港上岸,於溪畔建立蔡家庄,故此地也稱為「竹圍內蔡厝」。家族以帆船貿易起家,產業龐大。當時地方官員背著朝廷要求多徵稅收,族長認為不合理而抗爭,家中佃農與長工護主,失手打傷官吏而被誣陷造反,因此帶領家族人士躲入山中,成為現今的蔡厝由來。那已是清代的故事了。
後代許多子孫移居發展於全台各地。現存庄內祖厝部份已倒榻,近兩百年歷史,後代子孫念舊,仍守著莊園不捨拆除。他回想小時情境,因為家中人口漸長,房間不敷使用,父母親便利用休假日合力增建。兄弟姊妹在課餘時也都會幫忙,搬磚塊、拌水泥。後期舊屋改建,刻意保留下部份房舍、水井,不忍拆除父母畢生心血,也象徵對於家族的紀念與回憶。
朝山、面海、我的家
提到早年朝山印象,他說那時還沒有西濱公路,大海與住家靠得近。颱風的時候,海潮會打入家中,從後門灌入,一路由前門流至台一線馬路上。古早的朝山是個小漁村,僅有零零散散的矮茅草屋。台一線到市區為止,沿路也是稻田居多。
許多靠海為生的居民,都在這片土地牽罟、插蚵仔討生活。那時捕魚人中午要從家中挑飯到岸邊,慰勞一起拖網的村民。而從香山濕地開始,一路到客雅溪,也都是滿滿的蚵棚。牡蠣收成的節份,左鄰右舍都排坐在黃槿樹下,倚著一張小木台,剖殼、挖蚵仔,是他年少時的常景。此情此景,如今已隨著產業變遷與環境汙染而消逝無蹤。
蔡志修帶領民眾參訪朝山 |
蔡志修帶領民眾參訪天后宮 |
社區營造先鋒
年輕時在市區念書,到高中畢業、服完兵役,馬上投入台灣玻璃就職,少有時間參與社區事務。民國八十八年退休後,社區正逢發展協會籌備。從第一屆開始擔任常務理事,九十四年成為總幹事至今,已服務超過十五個年頭。完全不懂電腦的他,也憑藉熱情從零開始,分別在九十七年出版《竹塹『朝山』庄頭文史紀事》、九十八年編寫 《竹塹『朝山』庄頭廟宇紀事》二書,為地方文史留下寶貴記述。也將社區工作推展至營造層次。
目前於富禮國中擔任警衛的他,總利用每日傍晚巡邏時拍下一張香山夕照,無論晴雨、終年不斷。總幹事一職卸下後,平日照顧家中一對孫兒外,凌晨時分與好友到濕地垂釣,成為他生活中樂事。在許多細微中,都可見到他對於朝山這片土地的愛,還有全心貫注的熱情。
註1:朝山社區舊聚落名,早年四周種滿綠竹而得名。
部份資料來源於《竹塹『朝山』庄頭文史紀事》一書。
圖:沈華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