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內湖】作育英才-內湖國小五十年,鄭金火

 

 

內湖國小奉獻五十年

鄭金火老師,出生於民國十九年,在內湖國小教書四十四年。小時在內湖讀六年日本書,退休後又回來服務四年,人生五十四年的歲月都投注於此。民國三十三年畢業,到台北讀初中、高中。當時內湖國小缺少教師,高中畢業便回鄉。

家中本業是務農,種別人的田。那時是名符其實的看天吃飯,水利技術不發達,下雨才有田,尤其是第二期,六、七月左右,天氣最炎熱,稻子都被曬死,僅能靠著勞力用木桶到河邊提水,挑回田裡澆。收成極差,種不出米可吃,還得到南部嘉義一帶,拿米換人家餵豬的番薯回來當三餐。

民國31(1942、昭和17)年-卒業旅行於北部台灣神社參拜紀念(今圓山大飯店)

民國31(1942、昭和17)年-南部旅行

自宅牆面老照片


翻越內湖的時空印記

鄭老師保存著許多內湖老照片,他翻開其中一頁,開始述說日本時代的空襲情景。「喔!炸下來整個都在地震!洞很大,差不多這麼大。」他指著整個活動中心的範圍。當時都在自家挖防空洞,蓋上木條、泥土,有個樣子出來,但其實少有防禦功能。曾經目睹三顆砲彈炸在地面,村民死在防空洞中。鄭老師苦笑的說:「防個心安而已啦!」

配給制度下,無法隨意買賣,就算不夠吃也沒得買。差不多幾天才配一點,一個星期未必有一次肉可以吃。四年級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什麼東西都買不到。大家都過著很困難、很節儉的生活。

戰後起始生活依然困苦。他提到,那時候第一批來的並非正規軍隊,紀律不佳。來時無米糧,會有偷竊、向家戶要食物吃的情況。幾年後,狀況才開始改善。在戒嚴時期,鄭老師帶學生到海岸觀察水筆仔,因為沒有出海證,被海防軍人視為匪諜攔查。當時相當害怕,使得他到現在仍然不敢到海邊。

 

石板老市集曾經生活

早年內湖街道的生活情景。農作之外,因為靠海,是討海、養蚵的盛產地。處處可見庭院曬網,以及蚵殼高掛門廊前;靠山的就砍相思樹燒炭,還有劈竹編籃。以前金火伯還在念小學時,山林裡有許多桂竹,得到獅頭山那取回,非常遙遠,都用牛車去載。現在山裡不管是樹林或竹林,也都已經少見。市場還有米廠與油車(註1)。其中一戶法醫老宅是巴洛克建築,當時不少牌樓仍在,街道景觀美輪美奐。

早年港口貿易產生老市集,朝山、海山、茄苳、大湖、南港、鹽水、中隘,甚至到崎頂一帶,居民都需要到內湖市場採購,一時繁榮。夏日村人到海邊撿拾燒酒螺,拿回家炒一炒,全村都吃得到,左鄰右舍家家戶戶感情相當好。

101年內湖國小同學會-跨越六十九年的同學會


 
時代變遷景像不復見

金火老師談到內湖旁的鹽水港溪,在教書的時候,學生都會扛著課桌椅下水清洗。由於當時溪水甚深,他總會緊隨,避免同學失足危險。更早以前聽說帆船還能駛入鹽水港溪做生意,捕漁、養蚵的居民也很多。

那時水質清澈,小時候午休都會偷跑下水洗澡。如果沒有食物可吃,便拿著畚箕直接在河裡撈,泥鰍、蝦子什麼都有。看著汙染的現況,他說:「以前要從鹽水港溪找一顆石頭都有困難,底下全部是細沙。後來工程發展,包商做完剩下的土石一股腦就往溪裡倒。廢水、垃圾也是...」輕易抓魚的情景已不再可能。「當初不怕沒得吃,你勤勞一些,怎樣都可以過生活。現在有時就算努力,卻也沒東西可吃了。」走過歲月的他,說起這段話格外切中心弦。

 

註1:早年對於榨油廠的稱呼。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鄭金火(照片提供)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