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港帶起庄落
王炳南,時任內湖社區理事長。回憶地方過往,聽聞在日本時代,這裡建有火車站,負責載客、運貨。由於當時地方種植許多甘蔗,火車便成為主要輸送工具;鹽水港尚未嚴重淤積,那時中國漁船、商船也藉此往返其間。但是在他小時候,港口就已經封起,這些事,也僅能從老一輩口中探知。
早年人口相當稀少,整個內湖頂多十幾戶而已。港口一帶生意興隆,居民才逐漸變多,老街市場因應而生。庄裡土地廟(順天宮)都有一百多年歷史。內湖街道上,當年多是茅草屋、土埆厝;有些旺族家中則是牌樓、巴洛克建築,老厝新坊交聚,街道古樸、堂皇。
那時內湖市場相當熱鬧,以前鹽水、海山、大湖等庄里居民,買賣都需要到內湖,市場景象繁榮。不過隨著交通便利,街集人潮也逐漸減少。他說:「原本賣豬肉就有三攤,現在也只剩下一家。賣菜車每天都來,交通方便到市區也快,很少人特地早起買菜啦!」
![]() |
里長時代-參與海山聯里市政座談 |
![]() |
王炳南早期任職營造業 |
![]() |
里長時代-參與海山聯里市政座談 |
退休回歸鄉里生活
二十歲開始從事建築營造業,直到六十歲才退休。工作期間總是早出晚歸,對鄰里之事漸漸不熟悉。當時庄內老輩邀請他出任競選里長,提到:「當時這裡人我都不認識,不知道怎麼選。但是父親是在內湖土生土長,下田、討海,跟鄰居相處融洽,喜、喪事都找他幫忙,相當有聲望。所以在父親四處請託之下而順利當選里長。」
民國九十年擔任里長,開始服務內湖里內大小事。卸任後則繼續服務於社區發展協會,陸續擔任常務監事、理事長職務,自八十二年社區理事會創立,持續協助地方發展至今,每週社區工作依然未曾懈怠。
![]() |
妻子在海邊捕撈工作 |
沿海發展古盛今衰
內湖人主業是抓魚跟插蚵仔,尤其是青蚵。以前每個庄收成的日子都在剖蚵,沿海地方一眼望去,家家戶戶門外都擺著木檯,村裡婦人總坐在前頭挖蚵。小孩子也得幫忙,他說每天上課之前,都得拿個碗公,先剖個兩斤才到學校,早上五點就開始作業。如此的光景,現在已不容易在內湖見到。
「幾年前忽然說不能吃了,科學園區廢水下來。夏天變得瘦瘦、綠綠的...以前不會啊!」民國八十九年研究報導披露綠牡蠣事件,消息曝光後,香山蚵的外銷量急劇下滑,連當地人都產生食用疑慮。談到蚵農是否有提出抗議?炳南伯也僅是苦笑搖搖頭,說:「鄉下人都很老實,哪懂得去抗議...」內湖養蚵戶的消逝,以及老街市場商家的減退,也象徵著產業與地方榮景更迭。那一抹笑容,包含的或許也是怎麼都抓不回過去的無奈吧!
圖:沈華葦、王炳南(照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