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埔前】六十年老鄰長,李貞吉

 


馬場佃戶

李貞吉,民國十七年出生。本在南溪(三姓公溪南邊)聚落成長,六歲遷居牛埔至今。從日本時代算起,已歷九十個年頭。小時候住在茅草屋中,他說搬家時,整個房都可以跟著搬走。

當時居所一帶是競馬場(註1),貞吉伯目睹了蓋建過程。從自家後院就見得到馬場招牌,往高處走甚至能將四周一覽無遺。旁側沙崙聚落是一馬墓,土堆立上木牌,專門埋葬馬匹用。地方馬場在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台後荒廢,戰後出生的老一輩,都仍能見到圓型售票亭遺跡。他說那時只要願意開墾,土地可以任人使用。

家族世代耕農,父親當年是佃戶,幫地主種田。那時代沒休假,從白天做到黑夜是家常便飯。父親拿著生命拚搏下田,一年交一半收成當佃租,卻連給老闆租金都快不夠。如此長時間工作,卻也未必能渡得一家三餐溫飽。三七五減租時期,地主希望他們買下田園,也願意讓他們分著攤還。「頭家對我們實在很好!」他感慨的說。

日本時代家庭聯絡簿

日本時代家庭聯絡簿

日本時代

兄弟之中排行第三,只有他與小弟有機會念書,是香山國小第二十八屆學生。時值二次世界大戰,剛好讀到空襲前畢業,無奈弟弟就不這般幸運。即便在如此惡劣環境下,全組(班)六十二人中,他總是能保持前五名成績。也因為品行、成績優異,而被派到福利社賣筆、賣作業簿,感到相當光榮。

攻擊劇烈時,馬場曾被投擲三顆炸彈,轟出大坑,土地十幾年填不平。每回牧牛時聽到警報聲響,都得牽著牛趕緊躲到內山甘蔗田中。

台灣玻璃廠房旁,有一座番仔橋,是早年原住民居住地。他聽聞老一輩說,早年時期番人會四處掠奪,日本政府進駐,在強勢高壓的統治下才不再有。日本警察治理,東西不見報案,第二天就會逮到。治安良好,夜裡睡覺也不必關門。

 

日本時代出生,自小務農,成長後投入營造及木業

以木為生

接觸木業是個機緣,家族中一位伯父是在做柚木傢俱、神桌。十七、八歲學師,當時一定要磨上三年四個月時間。期間跟著東奔西走,大小雜事一手包辦。老師提供吃住,但是全無薪水。後來開公司包工程,轉往建築發展,旗下有二、三十個師傅。某年新豐明星工專颱風後重建工作,也是由貞吉伯承攬。

民國六十三年,政府原將徵收自家田園建設工業區,不甘土地無故損失,他便申請工廠,創立「協峰製材行」。四兄弟一起經營,由他主要購料。廠區約十多個工人,主要從高雄進口大型原木裁切、加工為建材販售。產業規模相當大,聽聞現居地早年堆滿著各式建材。因為本身是學建築工程出生,對於木料材質良莠如數家珍。

直至民國七十三年,原木禁止開放進口,只能從菲律賓、印尼製材好送來新竹一帶,廠房便逐漸收起。與木為鄰的生活也慢慢告一段落。

 

七屆老鄰長

民國三十八年開始擔任鄰長,才二十來歲年紀。一連七屆,六十年光景,是香山區資格最老的。管區自第七鄰算起,當初一個地方不到二、三十戶人家,範圍大、住家不密集,光是送個通知書,最遠要走到三姓橋,每次都花上一個下午時間。

「說資料被火燒了找不到,不然我應該更早!」翻出年前與市長在資深鄰長的表揚大會合影,貞吉伯忿忿不平的說著,自己的年資應當是最高的,卻因為早年登載系統的缺漏而不符。心情感慨之外,也清楚體會鄰長這份無給職工作,所帶給他的成就與榮耀。

 

貞吉伯亦是新竹市模範農民代表


註1:新竹馬場最早於昭和六年(1931年)春設置於新竹公園運動場,周長450公尺,用以舉行賽馬之途。後於十八尖山麓的赤土崎興建常設競馬場,周長1000公尺、寬25公尺。由於赤土崎競馬場場地狹小決定轉移,遂於新竹市郊成立香山競馬場,地處於現今香山工業區,周長1600公尺,開始常態性舉行新竹賽馬競技。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李貞吉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