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苳客人童年景
古仁貴,從小生長於茄苳湖,十八歲前一直生活在此,新竹高工畢業後離鄉工作,退休後才重回茄苳。小學就讀新城國民小學,交通不便年代,得走路到寶山鄉上課,路途相當遙遠。本來屬於內湖國小學區,因為客家人身分,所以選擇庄裡較多客人選讀的新城國小。「我那時新竹有四間省立初中,我們新城國小畢業的,幾乎都考不上。需要到苗栗頭份的斗煥坪,就讀私立大成商工。」顯現在閩客之間,教育資源仍有一定落差。
居住一帶以前稱為古車路,在他印象中,直到讀新竹高工時候,路面都還是石頭。「因為我小時候腳踏車少、摩托車更少,到哪都用走的。鄉下生活辛苦都打赤腳,夏天石頭、沙子很熱,都用跳的!不能慢慢走路。鞋子,是當時捨不得買的奢侈品…」
小時候常跟著同伴到池塘游水,下大雨就拿著畚斗在內湖溪邊抓魚蝦。土地少有污染,夏日稻作收割前,田裡還可抓到泥鰍、土虱與田螺,相當肥美,成為餐桌上佳餚,彌補早年肉食量的不足。在農藥大量使用,以及廢水肆意排入灌溉溝渠後,一切也逐漸改觀,再也找不回原來的生態面貌。仁貴伯憶起童年辛苦與快樂的過往。
種田燒炭老生活
茄苳平地不多,都是丘陵地。山谷下是田地,山裡則種植許多相思樹。以前木炭用途廣,都市較有錢人家,多買木炭取火。鄉間則是撿枯枝、樹皮,不夠乾燥時,常常產生濃煙。「鄉下人聞習慣了,住城市的可受不了!」所以茄苳從前有許多炭窯,伐木、燒炭之景幾乎隨處可見,是地方重要經濟來源。隨後進入電氣化生活,電力及瓦斯出現,燒炭業才漸漸退出產業舞台。
家中務農為主,他記得小學快畢業的時候,不論播種、插秧、割稻,孩提的他都駕輕就熟。當時機具少,凡事靠手工。還沒有除草機,只能跪著用兩隻手扒草;插秧苗時,初學插不整齊,所以會有一個老師傅做頭,以他那五棵為中心點,後面再跟著插。他說:「那時腰力要很好!都要做一整天。上午六、七點開始插,十點吃點心再工作到中午。休息一下繼續,下午三點再吃點心。一天要吃五餐啊!你看以前人多會吃、多會做!現代人都沒辦法消耗了。」
早年連割稻工具都得用腳踩。家中還有曬穀場,一天中總要不斷翻穀,曬乾才交得到米廠。現在農耕多是機械化,更多田地是請人代耕。子女在外面買房、找工作,所以鄉下人口越來越少,農業這件事產生斷層。「年青一輩都不會做啦!」他感慨的說著。
離家打拼思鄉濃
畢業後他離開茄苳,在桃園埔心紡織廠工作,紡織業當時非常盛行。後來在海軍當兵,擔任艦艇雷達操作員。退伍之後進入台肥公司新竹廠,主要業務是用天然氣提煉阿摩尼亞與尿素。即使經濟情況好轉,仁貴伯生活仍然簡樸。當時在員工餐廳,買餐卷花個一塊錢,他就能飽餐一頓。
多年在外工作,他往返新竹、高雄及基隆之間。「落葉歸根嘛!雖然事業有成,但父母年紀大了,也很想回到故鄉。」他說到。現在的仁貴伯,歸鄉後在茄苳社區發展協會擔任志工,協助推動在地工作,以及照料關懷據點長輩,開始一段以服務為主的不同人生。
圖:沈華葦、古仁貴(照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