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苳之父感念情
葉添發,在茄苳出生、成長。他說因為是偏山,沒有什麼收入,工作機會也不多,是個窮鄉僻壤。小時候,因為茄苳沒有國小,在地孩子都必須到內湖或者寶山鄉的新城國小念書。早年別說是汽車、機車,有時全庄連一台腳踏車都不見得有,只能靠雙腳步行。每天上課走個十多公里是家常便飯,要花二到三小時,才能往返學校。那時候山路狹小,一下雨,滿路泥濘走來濕滑難行。對他們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那時茄苳很貧窮,小孩都要幫忙家裡工作。因為學校路途遙遠,許多人讀一讀就半途而廢。直到吳棋楠先生發起爭取,個人捐助外,更挨家挨戶募款。從一間教室、大庄國小分班開始,慢慢地改建積累,茄苳才真正有間在地的學校。添發伯談起吳棋楠先生為茄苳的付出,仍是相當感念。
![]() |
葉添發年輕時與朋友合影 |
打著赤腳走天下
從以前到現在為止,茄苳大多數村民以種田為生;燒木炭大約在五、六十年代最多,現在已無人在做。能源發展進步外,與務農相仿,少有青年希望接承如此辛勞的工作。他說:「年輕人都去上班,誰願意做得這麼累?田地寧願放著荒廢也不種,沒有利潤,種田很苦啊!」在父親那一代家中曾經有田,親手插秧、除草、割稻過,添發伯才更能體會作農的辛勞。後來他開始販售家庭五金,也沒有繼續耕種。
「早年很辛苦!茄苳無街無市,買賣一定要到新竹市區,也是靠雙腳走。」他記得小時候經常跟著父母到市場,大人挑菜、挑柴去賣。當時母親跟姊姊會走到新竹縣新城,撿人家燒炭切剩的碎柴回來曬乾,也成為家中經濟來源。回程時再買一些比較重要的民生用品。來回不僅是走,還得挑東西。幾個月才去一趟。他說當時總是走到哭,路太遠、走不動,就賴在地上哭。那時才四、五歲而已,時逢戰後百廢待興的年代。
花生粉拌飯、魰仔魚味精
「我有一個小學朋友,家裡還不錯!我們那時有鞋也捨不得穿,都掛在脖子上。有一次他不小心絆倒,腳踢破一個洞。他卻說好險,還好沒穿鞋,不然就踢壞了。」添發伯說到國小畢業為止,他不曾買過一雙鞋穿,證明當時生活真是相當匱乏。十多歲就到新竹市區上班,一天頂多賺個五塊錢而已。早時經濟非常困難,缺乏收入來源,工作即使待遇不佳,為求生活經常沒得選擇。
「做鹹(註1),不是像現在吃肉。我們都自己種花生,捨不得一顆一顆吃,就炒一炒,槌成粉摻鹽攪在飯裡,讓它香香的,有鹹味就好。」沒有飯可以吃,加點鹽巴的稀粥,對他們來說也是一餐;母親自己種大蒜,沒油爆香,也只能加鹽炒一炒,放到粥裡多少增添氣味。他又提到,早年漁民牽罟回來,會在海邊川燙魰仔魚。留下來的湯水不倒掉,會扛回家中。因為帶些鹹、甜味,家裡都拿來當鹽或味精使用,是重要的調味來源。現在聽來不可思議的故事,但卻是發生在添發伯過往最真實的生活。
註1:台語詞。早年物資缺乏,少有肉食品可用,避免吃飯淡而無味,會以醃菜、調味品搭配飯粥,達到相仿的味覺效果。
文:沈華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