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牛埔】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張林麗雲



 


走過關帝廟

張林麗雲,世居關帝廟旁小巷,家中有五姐妹兩兄弟。清代時期,開台祖為平定戴潮春事件,從福建調派來台,爾後定居新竹。張媽媽談起這段記憶,說到關帝廟旁,原本都是林家先人抓來關犯人的地方,直到日本佔領後,才逐漸形成風化區。

張媽媽也提到,關帝廟的老家,不僅留著過往二戰時的彈痕,連早期為了躲空襲挖的坑洞都還在,現在的停車場,以前都是防空洞。赤兔馬祠還是給阿兵哥住的,裡面全都是雷達。小時候都在那裡爬上爬下的。空襲一到,來不及就是往自己家裡面的防空洞躲去。

至於以前的三角公園,則是跟現在的風景截然不同。自小在附近長大的張媽媽,童年時,都會看人唱七調仔、賣膏藥打拳、甚至是演歌仔戲。但軍事教育的父親非常嚴格,不太常讓他們兄弟姊妹出去。

「搞到我連鄰居都不太熟呢!」張媽媽笑著說。

 

父親

張媽媽說到父親,當時原本有機會到台北工專就讀的他,由於祖母拿著凳子和戶口名簿,對著父親說:「如果你要去讀,我們就脫離家庭關係。」而放棄了前往台北的機會。日後,靠著勤奮自修考上省中的父親。在國民政府來台之前,從事著教職工作,白天教幼稚園,晚上在關帝廟教私塾。

直到戰爭結束,地方上頗具聲望的父親負責了民富國小的工作。勤奮向上的父親又再度靠著自修,考到高中教師資格,後來因為省女的校長請父親整頓學校,一路便在省女教了46年的書。

滿懷著感恩的心談著父親的張媽媽說道,父親往生時,家裡沒有通知任何人,只借了關帝廟的大廳擺設靈堂。七月一日要出殯時,正好是大學大考日,很多家長帶孩子去關帝廟的文昌帝君拜拜,一看到父親的相片,每個人都哭了。

「我最懷念就是我爸爸,他連曬衣服和洗衣服都教。收了學生的錢回來,絕對一張張把它燙好,再交給省女的人事室。我爸在學校裡頭對學生都很好,如果學生有差一分兩分不能畢業,他總會說一個女生不能讓她留級,差一、兩分一定都要給她過。」

說不完的父親,張媽媽用一句總結:「我爸爸總是告訴我,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白宮山莊

結婚之後,因為家庭因素,舉家一路從中華新村、自由路、竹光路搬遷到白宮山莊。除了在台肥工作的先生之外,為求改善生活,張媽媽自己也不斷接外包工作,打毛帽、釘紙盒、聖誕燈泡插頭零件、繞線、做皮包,全部都自己來,絕對不假手他人。

「都我一個人做,我又很愛乾淨,做到晚上把家裡打掃到好,我才會去睡,以前年輕有力,專門做這些手工,做完又負責包裝,光這些做過的工作,就比我先生還多。我想盡辦法賺錢,一部分也是因為我先生身體常常出問題要花錢,他身上已經開了10幾刀去了,你看要不要賺錢。還有這些孩子要栽培,都是我獨自做,從來不讓孩子們動手。」辛苦的往事,在張媽媽說來卻是雲淡風輕。

民國七十六年之後,張媽媽因為拜訪娘家大姐的關係,因緣際會落腳牛埔白宮山莊。當時的白宮山莊只有40棟房子,實際住戶不到20戶。在剛搬來之前,每家都遭小偷,晚上也時常有不良少年吸強力膠,偷車子解體丟棄路旁。由於位處鐵路後方郊區,治安不好的年代,張媽媽挺身而出,做了十多年的管委會工作。

「像鐵道旁邊,全部都放廢棄物,人家抽電纜線把銅抽起來,其他的膠擺了差不多有五、六個卡車多,我去跟環保局講,登革熱很危險,麻煩你們移車。只有我們這幾棟的時候,前面全都空屋,後來慢慢整頓,馬路加寬,十八盞路燈都亮了。後來的觀摩會,還有消防局、區公所、警察局配合我們,代表現在已經整頓得非常好,就用卡帶錄起來給全省所有里長參考。守望相助模範社區,我們是第一名!」

熱心公共事務的張媽媽數十年如一日為著地方付出,不僅讓白宮山莊贏得了模範社區的美名,「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家訓也指引著張媽媽走向人生下一個階段。

 

文化工作隊服務時期的表演照


投身多年義消婦女大隊,不餘遺力


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由於嫻熟處理、協調社區事務,時任的警友會主任,便拜託張媽媽擔任總幹事一職,從社區走到完全不熟悉的領域,張媽媽依舊駕輕就熟,管錢管帳、看前顧後,深得人心。

當時的省議員張蔡美從擔任高階警官的丈夫得知張媽媽事蹟,也請她協助處理地方民情。由於服務周到、能力出眾,張媽媽在張蔡美服務處一做就是六年多,從省議員到立法委員,地方上都有張媽媽跑動的身影。努力上進的張媽媽談到以往擔任張蔡美主秘的趣聞:

「重陽節在內湖請老人吃飯,我跑行程去致詞,我怎麼講呢:『各位阿公阿嬤,我媽媽說我背祖,我是道道地地的閩南人,我不會說台語,不要笑我喔!』阿公阿嬤聽到我這樣說,大家笑得要死,很開心地稱讚我說,秘書你這樣講話好可愛!」

「後來,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就開始學台語,反倒是現在,因為最早講國語,後來太常講台語,自己好像兩邊的話都講不太標準了。」

日後,張媽媽更起身創立婦女義消會,在那個女權觀念未開化的年代,張媽媽不斷在其中穿針引線,出錢出力穩定著組織的運作,維持地方警消之間的感情結束助理的公職身份後,張媽媽更持續社區服務,在區公所與警局當志工,直到七十歲才正式退下來。但是秉持著父親的家訓,只要有人需要幫忙,張媽媽說只要她懂,絕對二話不說前往幫忙。

「這幾年的變化太快了,現代人不像以前重感情。以前我們幫忙做事,大家會感恩,現在不同了。」張媽媽感嘆著社會的變化,談起人生,來匆匆去匆匆、來空空去空空。想著自己手上送走的親人,她告訴我們,自己沒有遺言,大體跟器官捐贈都已經辦妥,唯一會慎重思慮的,是擔心自己器官不好耽誤了人家。

「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至愛父親的家訓,遲暮之年的張媽媽,始終銘記於心。

 

文:劉家維
圖:沈華葦、張林麗雲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