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牛埔福德宮】 福而有德萬家福,正則為神萬世尊

土地信仰

土地神信仰源於古代對大地的崇拜,隸屬自然神祇之一。台灣早年以農業為根,對於土地重視不在話下。地方俗諺常說「田頭田尾土地公」,土地公在神靈歸依中,是基層行政神,如同凡間的村里長一般,與人民關係最為密切。

「有土斯有財」,隨著時代背景不斷更迭,民間土地信仰亦與時轉變。由於帶來豐收使農民累積財富,同樣具有財神概念,從漁業、林業、礦業,甚至商業、金融業者,也都祭祀土地神。

至於「福德正神」四字的由來,雖然具備著種種民間傳說,但是就教化意義來說,人相信生前積善功德,身後可因為福德成為神明福佑人間。土地公信仰也成為社會積極正向的表徵。


建廟緣起

牛埔福德宮建成於民國三十九年(庚寅年),由地方仕紳陳添喜、姚清海、陳雙灶、王火才等人發起;陳緯經先生獻地蓋廟,於民國四十年(辛卯年)二月十九日落成,供地方善男信女膜拜,共祈闔家平安喜樂。

牛埔一地,原包含牛埔、埔前、中埔、頂埔、頂福,五個村里。本是地方人塚墓、放牛之所在。以農做為產業基礎,而因區公所、派出所群聚於此,形成「店仔口」聚落,菜販、肉舖、雜貨五金,一間間商家坐落,一派熱鬧情景。加以集結幾個庄頭信徒,福德宮香火因而興盛。

據村里耆老貞吉伯口述,當年土地廟仍未具今日規模,僅是一間小小的磚瓦房舍。廟宇未建之時,則以擲筊方式選定爐主,奉祀於家中。經歷三十餘年時間,地方人感慨宮廟狹小,開始由牛埔、埔前善心人士發起改建事宜。由陳尚仁先生奉獻土地,於民國七十八年(己巳年)二月十八慶成,予地方善信永遠奉拜。


福德神話

由於牛埔福德宮管轄區域大,即使人口增加而析分村里,仍無法改變其信仰圈的範圍。「是香山一帶管最寬的土地廟。」貞吉伯莞爾的說著。許多地方耆老談到,自父母親開始便是信徒,甚至擔任主任委員,每戶信眾都必須按時繳交丁口錢(註1),也共同負擔慶典大戲所需。

每年正月初四演天公戲、八月初四上平安戲,每逢熱鬧時節,中正台上唱大戲、演布袋戲,在缺乏娛樂的年代,成為大夥農忙之外的精神寄託。

而根據庄內長者仁德伯說到,牛埔土地公還會幫忙抓賊。他的父親曾是派出所巡查,一次村內遭竊,遍尋不著線索情況下,至廟中祈求託付,想不到立刻逮到小偷,成為鄉里間不可思議的美談。


註1:俗稱丁仔錢,傳統社會以庄頭公廟為信仰中心。每逢地方慶典祭祀,皆會向各戶收取丁口錢為公用。丁是男性,口是女性,通常口錢只有丁錢的一半。常用來做祭祀採買、公共器材的基礎費用;或者聘請戲班演出。



文:沈華葦
圖:侯凱程
受訪人:李貞吉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