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事量度生命的距離
「你好,我想要申請日治時期戶籍謄本。」
2019年2月冬末,回到故鄉新竹,熟悉的街道巷弄,兒時常去的廟宇,記憶猶新。不同於以往,到了東區戶政事務所申請日治時期戶籍謄本。眼前的毛筆字跡,述說家族的過往,例如:阿公(阿土)、阿嬤(網卻),過去曾住過的地方、祖父輩來自何方。也許是這樣的探究精神,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和新竹有了更深的連結。
作為新竹人的後代,看似熟稔新竹,卻在這場活動裡,選擇了「中間」地帶。空間的意義是:不近不遠、不前不後。真正的意義是:似懂非懂。自從拿到日治時期戶籍謄本後開始的一連串實地踏查、和店家閒聊、與父母對談,像是在找尋失去的一塊拼圖,想要補足生命的空缺、技藝的空白。越是深入其中,一股與故鄉的「距離感」就越加清晰,卻也逐漸消退,心境似海,因時間潮起、潮落。
這次有幸認識長年耕耘朝山里社區營造,也是灘釣、磯釣高手的蔡志修大哥,過程中的互動、對話,算是田野調查中最印象深刻的。
某日,天剛破曉(打母光),和蔡大哥相約至香山沙丘海邊觀摩釣魚的過程,確切的感受到釣魚時必須考量的潮汐、風勢、地點、工具等因素,是如此地緊密相連。例如:不同日子潮汐退潮時間不同;風勢則會牽動拋竿時釣餌的位置;不同地點可能有不同地貌,以及水面下或許存有未知的魚網,都會對釣魚的進行造成影響。
釣魚這件事,看似簡單、平凡,卻又蘊含「天時、地利、人和」的概念。從蔡大哥身上,感受到釣魚不只是釣魚,也是和大自然的對話,只要仔細觀察,並虛心學習,總能體悟一切變化的箇中道理,並且從中受益。
蔡大哥曾說:海邊,是一個安靜的空間,可以釣魚、思考。靈感都會在釣魚的過程中浮現,很多事情就能得到解決。忽然間,田調再也不是目的,只想蹲在一旁靜靜聽著、看著眼前這個人,如何用自己的生命說故事,傳達對家鄉的投入和熱愛。2020年9月28日早晨,海風徐徐吹拂,天空蔚藍,陽光普照!
從香山開始的故事旅程
星期六一早,我騎機車從省道轉進牛埔,在牛埔南路、牛埔東路、埔前路、牛埔路中兜兜轉轉,一個多月後我終於記得是綠色招牌的檳榔攤旁邊的那一條小巷,經過橡膠工廠、小水溝、一整排大樹,碰到紅磚屋記得轉彎,再後面一點,那裡就是香山故事館了。是地圖上定位不到,遺世獨立的所在,導致我每一次抵達都像誤闖。
正式的田野調查從海山漁港邊的護港宮開始,秋季的陽光被厚實的積雲遮擋,籠罩成一片灰濛濛的色調,機車穿越放置漁網、漁船的空地,寥寥可數的停泊船隻,路上不見人影,那並非安逸閒適的氛圍,你會突然被某種沒落的落寞感侵襲,心裡有無以名狀的哀傷。
我到的時候,組員已經和蔡志修大哥聊得起勁,然後器材架設好之後,氣氛突然變的凝重,好似深怕有脫稿演出的戲碼,按部就班將修修改改的採訪大綱一一實現,當時過分謹慎和嚴肅的我們現在想起來真是生澀的可愛。往後的每一次採訪,蔡大哥總是熱情地分享,又叮囑我們隨時能到他工作的地方找他。
香山的捕魚業,曾風光一時,隨著氣候暖化、漁港淤積、海洋汙染等因素,漁獲量早已大不如前,蔡大哥細數這些年的變遷滿是心疼和無力,但黯淡的表情在我們聊到釣魚的話題後,隨即被對釣魚的興奮和快樂取代,灘釣、磯釣用什麼釣竿什麼餌,什麼時候適合釣魚,關於釣魚的一切蔡大哥如數家珍。我們對釣魚不甚了解,有人覺得殘忍、有人覺得無趣,後來我們逐漸能理解,明白那是某些人的生活方式,且早已超越漁獲量的層次。
田調過程,除了釣魚的知識外,更多的獲得是關於「關係」的建立,如何體貼溫柔地理解一個人的生命,如何讓每一位組員都能自在地享受過程而不被目的—「策展」所限制,都是在試驗中成長。雖說如此,於我而言,要將結果看得低一些,真的很難,但每一次回頭想起我們共同許下的願望,我都能笑著對許多事坦然,因為最大的收穫是「關係」呀。
看見夥伴、職人大哥、觀展的親朋好友在活動相聚、相識,展開笑顏,就覺得努力值得,香山值得。
文:張岑安、葉欣
圖:故事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