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後車頭ㄟ黑金町.拾遺】竹蓮寺主委—許修睿先生訪談


問:竹蓮街商業始於竹蓮寺香火發展?
答:

我們把它回溯到日本時代去看,它寺廟附近全部都是商業用地。以前日本時代,它就把黑金町成為一個商業最重要地區,整個後站最重要的商業集結地。日本人的想法,是以寺廟為出發點做市集整合,所有商業行為都會依存在廟的附近這邊盤據。這附近,現在還沒有發展起來,但在日本時代就已經規劃為商業區了。


當然,我們南大路是商業區不奇怪,但竹蓮的巷子裡面也是商業區。日據時代規劃為商業重鎮,整個竹蓮寺周邊都規劃為商業使用。改朝換代,國民政府到台灣來便停止了。一直以來,後站都是最落後、最落寞的區塊。近期開始推展翻轉,希望把前、後站距離拉近。落寞六十年,反而六十年前很繁榮。


當時什麼產業都在這裡面,玻璃、草繩工廠,做炊粉、醬油。光是做醬油就有好幾間,其實不只這一間-雙美人、富國…以前這裡也叫富國巷。產業很多,但五、六十年來慢慢蕭條。後站則是近期開始發展。



問:日本時代禁止台灣宗教,未阻礙竹蓮寺發展?
答:

這是以訛傳訛,日本人信仰佛教,他今天不准台灣人祀奉的是民族英雄還有道教。道教的基本精神,就是由人成仙為道教;佛教屬於「先天佛」,就像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


日本本島是信奉佛教的,也是主流教派。所以日本人到台灣來,他不敢毀掉佛教的寺院。地藏王菩薩以前不叫地藏王,「東寧宮」以前叫「鄭成功廟」,它因為怕日本人拆廟毀佛,所以祀奉地藏王菩薩,保住東寧宮。


城隍廟,也怕日本人拆廟毀廟,因此旁邊設觀世音菩薩。所以大部分寺廟,從北到南,你看所有寺廟裡面,拜媽祖、道教的廟,全部祀奉釋迦摩尼佛、觀世音菩薩、佛祖殿,都是因為要保住寺廟,不要讓日本人毀掉我們的文化資產,所以都多蓋了這些寺院,因為日本人會毀掉佛教以外的寺廟。


日治時代之前,所有的廟是屬於道教。之後加入佛教,反而成為日據時代統治五十年來,把所有的佛教參雜到所有的道教裡面,來保住所有道教的寺廟。所以最後統稱民間信仰,它不屬於佛、不屬於道。所以我們竹蓮寺,中間是觀世音菩薩,兩側就屬於道教的神祇。所以中間我們拜素的,兩旁可以拜葷的。日本人比較尊重真正佛教的神祇,都一樣都會過來拜。



問:早年竹蓮寺一度成為里幹事辦公處?
答:

對,早期還有在廟裡設辦公室。設里幹事辦公處,再之後區公所移出,才改為廟裡自己會客室,不然以前都是公家在使用的。


那又承襲日據時代。之後很奇怪,都要多一間這樣的辦公廳,裡面的人都很嚴肅。以前當官都很大,不像現在,很隨興、很親民,以前里幹事就很大了,小孩子都會怕。



問:竹蓮寺與地方人的關係?
答:

這十幾年來,我從接廟裡的主委開始,現在來燒香拜拜的人,年紀大的一直凋零,年輕人一直以來,都不懂宗教到底是什麼東西,人為什麼要到廟裡拜拜祈福。因此我開始辦相關創新的宗教、廟宇活動,讓民眾來參訪,也瞭解宗教殿堂藝術之美。


早期則一般人生活比較重大的事情,都會在竹蓮寺這裡請觀世音菩薩做主。像買房入厝、結婚看日。人生重要里程碑,都在竹蓮寺請觀世音菩薩做主,去完成人生重要的過程。所以寺廟就是一個群聚效益,很多聚落會群聚在這個信仰中心周邊,成為生命共同體。


而我小時候的竹蓮街更熱鬧!廟口、廟埕前面,整排就是市場。以前沒有車子,都用走路、腳踏車,所以非常熱鬧。



問:關於竹蓮寺的歷史沿革與軼事?
答:

觀音亭是在康熙末年就有了,地理位置是在壹同寺周邊,那裡有一個穴位,道場就在那邊。觀音亭移到現址,就改為竹蓮寺。


發源是一位唐山過來的和尚,說觀音亭在此無法發揮,一定要換一個位置,祂的道場才夠、才能渡眾。僧人應該有些法術,可以與佛祖通靈。所以名字是他取的,地要多大也是他取的。


當時有一個神話,我們這裡有一個地主王世傑,僧人找他蓋廟。王世傑問地要多大?僧人回答只要袈裟這麼大。王世傑說好,你袈裟有多大,就蓋多大。僧人便把袈裟丟上天,啪!遮住天空所蔭下來的陰影,就是現在竹蓮寺的現址。


由於當時建築技術不發達,能建構如此大的量體,而且都是木頭、石頭組成的,需要相當高的工藝技術。老一輩都說是該僧人的指示才建成。


而且竹蓮寺很奇妙,所有水溝水都是倒著流,只要下雨天都可以看到,也因應鯉魚穴的說法。後來都沒有翻(修)過、只有整修。整修文化局、文化部有介入;但現在已無法百分之百複製當時工法、建材。


早年都是自己在寺廟搭一個窯,自己燒。為什麼沒有留下來?日治時代五十年,所有廟不能整修,毀了就毀了、壞了就壞了,所以是日治時代統一了台灣寺廟整修的時間。



問:關於竹蓮寺北管文化的發展?
答:

有,就三樂軒是竹蓮寺的,一百多年了,從日據時代開始,都是在地人自己組起來的。由我曾祖父開始,被日本人抓去打屁股。以前日本警察很大,全部手拿皮鞭,看到就抽。我曾祖父那時是一個地方的領導,身旁會有些人,大家會找他聊天幹嘛,日本人會覺得你成群結黨。就會追去打屁股,擔心你們成群結黨。


當時竹蓮寺為地方中心。無法成群結黨,便以祭祀的理由聚集人群。北管就是這樣,他限制了言論自由,用宗教的名義演戲給神明看,這是台灣的文化,要酬神,就在舞台上抒發對日本人的不滿。


日本時代,大家要用演戲抒發心情,因為他今天不認同你的文化。你今天唱歌仔戲、國劇,台語、國語,大家都聽得懂。為什麼會唱子弟?他的語言基礎來自於春秋戰國時代,那時候的語言沒有人可以翻譯,包括台灣的北管,整個延續下來,其實沒有什麼人可以翻譯。但是日本人更不可能翻譯,你們表達的情緒是什麼。


所以在那個清朝末年、日治時代,在中國是民國初年、在台灣是日治時代,日治時代那時候最流行,從北到南都在演子弟戲。所以成立所有的子弟戲,都是對日本人的不滿。這些戲都是上台表現民族情操、民族意識,但唱的那些都是屬於戰國或是春秋時代的曲調,還有文字、字曲都是那個時代,沒有人可以翻譯。但是自己演的人會懂,外界的人不懂,包括一些看戲的人,有一些民族情操的人會懂。所以那時候非常風行,從北台灣一直到台南、高雄,都非常流行北管、子弟戲曲。



文:劉家維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