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房子」和「家」的關係
一間「房子」需要有一些人共同在其中生活,才能稱為一個「家」。
我們從外面看,房子只是一個建物,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故事,讓這房子有了溫度和意義。 「建築、藝術、與生活」這門課也類似這個概念,透過欣賞世界各地的代表建築和藝術作品,一窺當地文化的前世今生。
會與這門課程結緣,是個美麗的誤打誤撞。當初是想在工作之餘,培養一項能讓生活更精采的興趣和知識,室內設計—是我當初所預想的標的,因為好的空間規劃、選材、配色、光線等等,能讓居住其中的人每天生活更便利更美好。但遍巡各社大,沒有這類型的課程,唯一最相關的就是建築欣賞了。心想:「好吧,沒室內,那就從室外看起囉。」進了本課程的門,就被老師用心編輯的教材吸引,加上同學們友好的學習氣氛,讓我一路跟著走,沉醉其中不捨退離。
對有接觸過建築、藝術相關領域的人,上起課來自然是怡情又紓壓;而對大多數的門外漢如我者,一聽到「建築」、「藝術」都會退避三舍,覺得跟自己柴米油鹽的生活經驗距離很遙遠,甚至會覺得自己沒有相關的美學天分,一定聽不懂,也看不懂。但實際接觸這課程後,發現老師很用心、很有邏輯的蒐集、整理和編排資料,深入淺出的娓娓說明,穿針引線地讓學員們悠遊在建築和藝術中,領略古今中外的生活經驗。
從古希臘羅馬柱式到現代建築、從中國園林到日式枯山水、從浮世繪到印象派、從工業革命後的新古典主義到新藝術風格等等,以建築發展史為時間縱軸,橫向展開地域特性和跨區融合的故事。我們每日動態的生活,文化的演變,正默默在寫未來的歷史,以靜態可長可久的建築和藝術作為印記、保留下來。這就是這門課程既親切又有趣的地方。也因此,要看懂一些建築和藝術,就得從它的時空背景讀起。台灣的寺廟壁畫常見忠孝節義的故事,而西方建築、雕塑和繪畫也多有描述希臘羅馬神話和聖經故事,上課來聽故事、賞作品,不亦樂乎。
從欣賞比例之美開始,經由了解當時創作的社會氛圍與思想背景,慢慢的培養和體會生活美學。過去的很多疑問,在這裡也慢慢得到答案:羅馬競技場和大浴池印證了西方公共論壇的早發;法國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原來是設計師將古蹟風華與現實需求並存的巧思;蓋了一百多年還沒完工就被列入世界遺產的聖家堂原來長這樣子;中國的石頭造景記得要看皺瘦透漏。因為此堂課也更認識了一些重要人物,像是:美術學院落榜卻改寫世界命運的希特勒、集建築學和文學才識於一身的林徽音、藝術界的男神收割機艾爾瑪、常被錯認性別的鑰匙兒童奈良美智,每位都有精彩的故事,也都牽動當代的建築、藝術和生活發展。
此外,老師也著重現實生活的應用,關心綠建築、公共空間、居家安全等議題,總是不厭其煩的宣導火災地震逃生要點。
因為這就是「生活」啊!
文化是點滴形成的
美學的薰習也須長期累積
浸淫在這門課程裡,沒有趕進度的壓力,慢慢的認識、吸收、內化,在生活中會多做觀察,多看建築樑柱一眼、多佇足雕像畫作一會、多算一下黃金比例、多對周遭會心一笑。欣賞的是建築和藝術,咀嚼的是生活的藝術。真的很期盼疫情早日平歇,就可以透過校外教學,實地觀察更豐富的活教材。
學習建築和藝術的管道很多,但能融貫古今中外的很少,老師很用心的整理與介紹,讓我們能一起慢慢地在課堂中薰陶,從建築和藝術中,穿越百千年的生活風華,鄭重推薦本課程給還沒接觸的朋友們,歡迎一同來薰習、共好!
作者:郭紋如(竹松社大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