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知北遊》中寫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美就在周遭的生活中,與我們的食衣住行環環相扣,只是我們常常漫不經心缺少發現而已。
由於在社區大學分享建築藝術賞析的相關課程,所以有幾次的機會,帶著新住民朋友逛逛新竹市,在舊城區中穿梭小巷弄,看看歷史建築,似乎走進了時光隧道,看到了新竹市「都市發展」的軌跡,那時候的我也會想,在新竹市成長或是生活的我們,真的「認識」我們的城市嗎?
這邊文章就讓我們從平時上課的竹松社大開始出發!帶著大家從南大校門口一路漫步新竹市區。走出校門經過振興陸橋,來到四維路和中山路的交叉口,中山路可是日本人規劃的都市重要軸線呢!一端是新竹州廳(現新竹市政府),另一端則與山上的新竹神社 (註一)遙遙相對,顯現日治時期「祭政合一」的觀念。
從中山路口右轉往州廳的方向前進,不用多時,就會來到新竹都城隍廟;也許你對農曆七月城隍爺繞境的中元城隍祭、元宵節—城隍廟賽花燈的活動相當熟悉,也知道新竹的「都城隍」威靈公是台灣位階最高的城隍,但大多數人恐怕未曾好好欣賞過都城隍廟的木雕、石雕、剪黏等等傳統藝術之美,這些在全台灣可是居於領先的地位呢!
城隍廟最近一次的整修約在1924年間,當時請了泉州的大木匠師王益順(亦曾修復艋舺龍山寺、台北孔廟等大廟)進行整修,是名匠在寺廟藝術高峰上的代表作。城隍廟進口的三川殿,是木雕藝術最精彩的所在,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三國演義》空城計、戰場廝殺等各種場景,帶翅膀的飛天童子、網目斗拱、八角藻井等等,是「對場」競爭下的佳作,包含了豐富的題材以及木雕中的多種技法,可以說是新竹都城隍廟的主要特色。其他龍柱、中門石獅石雕、彩繪(新竹傅柏村作)、神將等等作品,也相當精彩,就等著大家去欣賞發掘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城隍廟、隔鄰的法蓮寺與護室形成寬廣的正立面,佛道寺廟並立可是全台罕見!法蓮寺主祀觀音菩薩,具有佛寺專有的靜謐安祥氛圍,木雕、交趾陶等民俗技藝亦相當可觀。
出了城隍廟繼續往前來到交叉路口,正前方是新竹市政府(註二) ,左邊是消防博物館 (註三),右邊是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總社(註四) ,同樣是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公共建築,大家有沒有覺得這三者,在風格上有相當的差異,原來我們從建築物的外觀上,就可以大約判斷建築物興建的年代;日本人早期殖民台灣,正是明治維新之後大量留學歐洲的青年菁英大展長才的場域,因此出現了英國維多利亞式紅磚建築和歐陸古典系統式樣的建築,這時期在新竹包括新竹州廳、新竹市役所(註五) 、新竹驛(註六) ;隨著時間的推移,歷經日本關東大地震(1923年)以及戰爭的逼近,興建的建築改變為更堅固的RC造(鋼筋混凝土造)以及式樣簡潔具有保護色彩的「國防色」面磚,這時期的建物,包括:新竹信用組合、新竹消防局、有樂館 (註七)、新竹專賣局(註八) 、新竹自治會館 (註九)。新竹州廳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外表融合了西方歷史式樣新古典主義建築語彙以及東方建築的木架瓦造斜屋頂,是日治時期「和洋折衷」的建築。
慢步走到州廳,這次的建築行旅要暫告一個段落了,分享這篇文章的意義,不只是和大家介紹新竹市有哪些風格的建築物,例如:文藝復興、巴洛克、閩南式樣、和洋折衷、現代主義等等,更想要的是大家分享一些生活、觀察上的心得。抽象繪畫先驅康丁斯基曾經說過:「每件藝術品都是它那個時代的孩子。」尤其建築承載了滿滿的歷史厚度,當我們進入州廳,依靠撫摸著精緻古樸厚重的磨石扶手欄桿,看到西方古典的柱式拱圈,甚至外牆上曾經戰爭的痕跡,感覺到一幕幕的歷史似乎從眼前飄飛而過,心裡讚嘆:「啊,生活如此美好!」
註一:位於崧嶺路122號,現存殘跡。
註二:新竹州廳始建於大正十四年(1925年)
註三:同為新竹市消防局,建於1936年。
註四:建於1934年。
註五:現新竹市立美術館,1930年增建。
註六:現新竹市火車站,完工於1913年。
註七:現新竹市影像博物館,開幕於1933年。
註八:現台灣菸酒公司,建於1935年。
註九:現玻璃工藝博物館,完工於193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