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風起】竹蓮洋傘金香.老頭家的新時代

 

胼手胝足見光明

  『竹蓮洋傘金香行』坐落於新竹市竹蓮寺旁,開業至今已三十八年,老頭家張振發是第一代老闆,若你問他是哪裡人,他會說自己是在花蓮出生、台東長大的新竹人,若再繼續追問下去,你將會聽到一段關於「選擇」的故事。


  民國30餘年,臺灣剛脫離日本殖民不久,那時北部的謀生條件不易、頭路稀缺,大家私底下都在傳,只要願意賭上身家,去到島的另一側拓墾,便有大把大把的土地等著你,「我爸爸就是啊,光復之後過去的,我出生地就是在富里,池上旁邊的富里鄉。」


  捨下新竹的一切,張家人去到了花蓮。


  起先是在富里鄉耕作,山坡緩緩、水源澄澈,只要撒下種籽便能長出一家的溫飽,時日流轉,聽聞鄰近的池上鄉,土壤更是肥沃,輕易地便能長出一家的富足,「後來那邊山上開墾完之後把它賣掉,換個好一點的、換個平一點的。」


  張振發一歲多時,舉家搬遷至台東池上鄉,依舊是耕作,依舊是養兒育女,但好多好多的辛勞、好多好多的收成只能換上那麼一點點錢,這嚇到年幼的張振發了,某日被父親叫到跟前,「他就問我啊,他說兒子你要不要過去新竹,我說要喔!撿破爛我也甘願。」


  捨下台東的一切,張家人回到了新竹。


神明不會缺錢


  民國69年,因為熱愛逢年過節時廟會的熱鬧跟喜氣,「竹蓮洋傘金香行」落腳於竹蓮寺旁,「最早我本身是做洋傘,自產的。」張振發指著門口的傘狀招牌,「所以我們才叫『竹蓮洋傘金香行』,是有聯繫的啦。」


  他從填滿各式紙材的木架上,抽出琳瑯滿目的金銀紙,如數家珍的介紹著,「這是拜天公(玉皇大帝)的天金、這是拜祖先的祖先金、這是給眾神用的壽金、這迴向給自己的平安金、這是還願用的答謝金……」


  「神明哪會缺錢,這些都是燒給自己的!」張老闆站在桌後,雞毛毯子一下又一下撫過桌面紙屑,街屋狹長,靠近人行道的店門口疊滿糖果餅乾,燈光昏暗處,環繞四周的土黃色金銀紙層層疊疊束起,像是要把人生摺疊進去般,既平凡又深遠。


香火落幕之後

  

  在最全盛時期,短短一百公尺的竹蓮街,便有三十幾間金香舖,生意鼎盛到讓張家人接連投入到產業之中,「我們六個兄弟都在做金香業,都是我帶出來的,城北一間、南寮一間、竹東兩間,小弟在臺中清水做香。」


  「現在新竹市大部分的廟都封爐了,拜拜的人也越來越少,環保環保嘛,不要燒香不要燒金紙就算了,這個不能做我可以改行。」舉著環保的大義,在由上而下的政策鼓吹中,越來越少人願意燒金,對於老頭家張振發而言,或許只是再重起另一個行業的爐灶,但在「信仰」與「環保」的選擇中,我們失去了什麼?


文:王志文

圖:陸孝文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