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後車頭ㄟ黑金町.拾遺】竹蓮里長—鄭煥堃先生訪談

問:請鄭里長介紹黑金町之名的演變歷史?
答:

        我們這裡叫「巡司埔」,但那是清朝。後來改名叫「南門外」,因為我們在南門的外面嘛!日本人來了以後,我們改名為「黑金町」。

這黑金町是日本的一個原名,就是跟鐵道有關係。所以在台灣有幾個黑金町,新竹有一個黑金町、嘉義有一個黑金町、屏東有一個黑金町;到日本現在的北海道,有兩個地方也還叫黑金町。


所以這個黑金町應該是和鐵道有關的。鐵道的維修工廠。「機關庫」就是蒸氣火車頭在維修的地方,所以現在我們的後火車站,就是我們以前維修火車頭的地方。所以這個機務段(一帶)就統稱黑金町。


民間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就是過去火車都有黑煙,黑煙如果落下來的時候,我們以前的衣服,不是卡其色,就是白的、藍色的。等黑煙掉到衣服上,會反金(台語詞)、閃亮,所以這也是黑金町名字的一個由來。


所以來到這邊,就變成他們說,整天有黑煙,衣服晾在這邊,吹掉了,還有些留下,怎麼金金的,所以叫做黑金町。這是日本人取的,機關庫以前都是燒煤炭的,很多煤都會掉下來啊!



問:巡司埔稱謂來由?
答:

為什麼叫巡司埔?巡司埔就是因為…當時會設巡司埔在這,就是像警察局、派出所一樣,我用這個比喻比較清楚。在這個地方可能很亂,所以他要設一個派出所在這個地方,那就是「巡司檢」。


在這個地方設立一個巡司檢。那設立這個巡司檢的當中,因為當時也沒有給酬勞啊!就是讓這些官兵劃一塊地,給他們自食其力,然後有事情的時候把他們集結起來,那因為巡司檢設在這個地方,所以叫做巡司埔。


埔,等於是山下面的一個平原嘛!但也不是說很完整,有一點點的坡度。這是過去我奶奶的時候,人家問她住哪裡?她都會講巡司埔。現在奶奶如果活著已經一百多歲了,她是在民國前十三年出生的,算是清朝的人。


當時古時候的漳州、泉州,在大陸械鬥就開始,到台灣一樣械鬥。所以漳、泉州一定有人住在這個地方,又有平埔族、又有客家人,所以這個地方等於特別亂的地方,所以才需要去設立一個巡司檢在這個地方。


另外,因為竹蓮清朝的時候這裡是在南門外面。我們清朝有築幾個門嘛!竹子的城、磚頭的城、土城,所以我們這個地方,叫做「南門外」。


補充:

1930年1月20日新竹市設置之初,其大、小字劃分沿襲新竹郡新竹街時期。分為新竹、客雅、水田、崙子、苦苓腳、樹林頭、湳雅、東勢、赤土崎、埔頂、柴梳山、金山面、吉洋崙、沙崙、溪埔子,共15大字。


新竹又分為東門、西門、南門、北門、東門外、西門外、南門外、北門外、枕頭山腳小字。1935年新竹市部分區域改劃為「町」(8月1日施行),町名改正範圍包括:田町、北門町、新富町、宮前町、錦町、旭町、表町、西門町、榮町、東門町、南門町、住吉町、花園町、黑金町、新興町,共15町。





問:老聚落隘門由來?
答:

為什麼叫「隘門巷」?台灣也有很多隘門的地方。這個是後來才改成東南街二十八巷。我們以前小時候,人家問住哪裡,都說住隘門巷。


為什麼叫隘門?隘門是指狹小的地方嘛!但是這個狹小的地方,便於保護自己。為什麼?這個狹小的地方,只要人通過這個地方,這個門一堵塞起來,幾乎我們的人都知道,但外地來的人就不知道怎麼跑了。這裡面的巷子像迷宮一樣,轉來轉去的。


以前我奶奶都說住巡司埔,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地方。人家在問巡司埔的哪裡?就說我住隘門巷,就有人知道是這個地方,這就是一個聚落。



問:老聚落溝尾由來?
答:

「溝尾」是這樣,以前我們小時候說要去溝尾,只知道溝尾(台語音)兩個字,不知道叫溝尾,溝尾怎麼寫?我們不懂。溝尾那個地方,就是很多買賣的地方。雜貨店啊!很多東西都在那個地方。


現在才知道,因為以前那邊有一條溝,很大一條溝!一條溝,我們這裡幾乎在尾端。因為這邊的上游,像頂竹里、南大里那邊的坡度高,我們這邊的坡度低嘛!就往這邊流。流到這個地方…那個溝尾現在還在,就是隧道旁的溝,那個地方叫溝尾。所以有個「溝尾土地公」,那這又有一個故事可以說。


為什麼土地公會設在那個地方,這又有一個故事。以前聽說…這也是傳說啦!觀音亭(即竹蓮寺)遷到現在的這個現址以後,它覺得應該要有一條水路,結果那時候好像沒有設水路,就有人去開始挖,挖這一條,把這一條水路挖出來,這一條溝渠挖出來。


挖出來以後,這個水流很匆促,衝得很快。聽說,如果這個水衝得太快的話,沒有辦法留存的話不好。所以,就設一個土地公在那邊,把它擋起來。擋水,就是把財富留下,不要一下子就沖走!


因為竹蓮寺,觀世音菩薩的時候,需要有蓮花在那邊長出東西來。這個是這樣講啦!我們不能說對不對啦!傳說我聽到的是這樣,才請人挖一個溝渠。(比較從風水學的角度講這個事情?)對,有可能是這樣。


所以,挖完以後又覺得水太急了!所以在這個溝尾的地方設一個土地公,把這個擋住,不要讓水流個太快。所以有一個溝尾的名稱,是這樣來的。




問:老聚落中井由來?
答:

早年的竹蓮里由三個里組成,分別是「隘門里」、「廟前里」與「中井里」,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才改為「竹蓮里」。


這裡有一口將近兩百年的井,稱為「中井」。以前還有「頂井」、「下井」地名,大約在現今的天公壇一帶。(編按:由前竹蓮里里長鄭鐘煌先生補充)


中井,那個多久流傳下來我不清楚,但從那古蹟上面來看,那也應該是很久了啦!也是從日據時代就有了啦!沒有人去追溯,只是我們這裡有人逢年過節就會去拜拜,這是感恩祂提供這麼好的井水給我們大家用,從我小時候就有這個動作。我們以前上課什麼都要從那邊經過嘛!就看到那些婆婆媽媽在那邊講話啦!洗碗、洗菜。什麼東西都用那一口井的水,所以那裡很熱鬧,比市集還熱鬧。


遽聞全新竹市最好的水質是中井。以前聽說還供白粉(香粉)用的水;還有人家抽鴉片要燒那個水啊!水煙斗要用水,聽說還是用那個水。這個就是相傳,鄭氏家廟你知道嗎?他們有一個老太爺,他要的水啊!要從這邊挑過去給他用,就是這口井的水特別的香甜。有傳說,有人啊!就是挑夫,聽說挑一擔水到那邊去,人家會給他多少錢。所以在這邊挑的挑夫,也有別的地方挑夫,就有一個識別。因為這裡一口井旁邊有長一棵樹木,他必須要摘幾片樹葉,放到那個挑的擔子裡面,放在水裡面,然後挑到那邊去。他看這個葉子,他知道這是哪裡來的東西,所以這個相傳,應該是有道理。


補充:

新竹市文化局於2016年3月7日,召開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正式通過「竹蓮里傳統聚落古井」為市定古蹟-即是中井。


地點位於南大路338巷內,依聚落形成、旁側建築年代推斷,中井至少創建於清同治年間以前,極有可能就是《淡水廳志》內記載的「巡司埔井」。


古井構造,水面以下為卵石交疊砌造,井口先平鋪薄磚,再平砌八塊厚石板,上豎八塊石板,形成八角形井口,極具特色,與居民生活環境結為一體,見證南門外地區發展。


(摘錄自由時報-「竹蓮里古井指定為市定古蹟」一文)



問:黑金町早年產業型態?
答:

我小時候這一帶都是住家,但是現在的頂竹里、孔子廟前面,全部幾乎都是田地比較多。竹蓮這個地方,在我小時候好像就沒有什麼地了,都是人住的地方比較多。所以這個聚落是在這個地方很久了!已經產生很久的歷史。


這裡種田的大部分都在外地。我舉一個例子來講,像普天宮那邊,那裡叫做「埔頂」。幾乎這邊的居民,都是在那邊耕種-「做園」(台語音)。


有一點距離!所以我們這裡有牛車,你有看到吧?(指社區內老牛車)那個是清朝,他們都把那些垃圾整理啊!送到埔頂去當堆肥。現在我們說的有機肥,當初都拿來當堆肥。都從這邊收去,晚上再把收成的東西載回來。


所以我奶奶在我小時候常講,他們在兩、三點鐘的時候,就要到山上去、埔頂去挖竹筍。因為那裡竹子很多嘛!所以筍子長出來的時候,清早就要去…一大早就要出門。


所以這個地方大概都是居住人,做園的很少。做園是指有坡度的小丘陵,因為它沒有水源,所以它不是良田。田我們是種稻,水稻需要水;但是園它就比較不需要水,靠天吃飯。



問:黑金町地方生活面貌?

答:

這邊大部分都是住家,田地要在南大路的南側那一邊,東南街的那一邊大部分也都是田。

(多數是住家?)這個聚落在這個地方,我想很久。為什麼呢?有很多的井可以看出來,不只有一口井,有好幾口井,那有井的地方才有人住嘛!民生嘛!所以我由這個地方去推算,因為住了很多人,他需要很多井,當然相對地沒有田嘛!所以在我印象當中,這裡看不到田。不是看不到田,當我們到學校去了,那個都是田,那個不是屬於我們隘門巷這個地方。就竹蓮這個地方沒有看到。


這裡的攤販大部分都是外地的、山上的,他們自己種的東西拿到這裡來賣。那你想這裡會成為一個市集,一定是人很多才會成為一個市集。所以這裡在種田的人,不是沒有,很少數。像我們家就不種田,我們是買來給佃農租。我曾經去「打租」(台語音),就是我曾經去收稻穀。跟我爸爸去,是坐牛車去收回來。這裡的「土礱間」(台語音-指碾米廠)很多,在南大路上面。所以這裡賣米的也很多,我們是這樣推算,這裡住了很多人,並不是都在種田,種田是在偏遠的地方。



問:主要的產業發展?
答:

我們小時候,這邊就有玻璃工廠、草繩工廠、麻繩工廠,像是香粉工廠。我記憶中小時候,這裡都是以加工業的為主。


(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在民國四十年的時候,到民國五、六十年,這一些就開始消失了。


(草繩產生也是因為種稻?)它稻子收成以後,曬成乾了,利用機器把它結成為繩。那我們現在講,因為這裡又有一個火車站的關係,所以它等於貨物要運出運入都很方便,無形中在這個地方的產業就形成了。


(因為運輸成本較低?)加工廠,也不是什麼製造廠啦!像草繩工廠那個地方現在都還在嘛!但是改成一般的商店了,是這樣的。



問:區域多以住宅為主的原因?
答:

應該要講一點就是說,這個地方正好是在城外,但是如果是耕作的農地啊!也不可能給你這麼多人住在這個地方。好田地,你想要種田,怎麼可以給你住人。所以這個地方正好是很多人聚集在這個地方,又沒有良田做,只好在外面買嘛!


應該是這樣講!我想這個我們可以推演一個故事來講,就像在「大街」(台語音)-北門大街,就是城隍廟前面那個。所以我們這裡以前要出門,我們都會說要到城內,這裡比較偏遠,還要進城去嘛!


所以它這裡正好…我再舉一個例子,中南部的人要到台北去住的時候,不可能到台北市內,都到哪裡去?新莊、泰山、五股這些地方,邊緣一點。在這個地方聚落就形成,嘉義的啦!雲林的啦!都聚集在這個地方。


(意指以前是商區、住區、農作區混合?)是。(所以這邊已經靠近城內,可是比較外圍一點?)是,居住為主。就是一些過去從唐山來的時候,好像都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慢慢形成了,因為城內住不起嘛!那就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正好,農田不是很多嘛!他們就有地方住。如果這邊都是規劃農田,你想可以住人嗎?所以埔頂那邊是園,它就是比較屬於小丘陵嘛!那怎麼可能種水稻。也不容易住人。


文:劉家維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