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金町機關庫
「嗚--」汽笛一聲長鳴,火車緩緩從車站啟動。此情此景,是庄內老輩們的生活印記,更是生命中一塊不可或缺的拼圖。
竹蓮舊名「黑金町」,即竹蓮、南大、寺前、頂竹、下竹里一帶統稱,期為日本時代。喚其黑金由來有二,一是日文的鐵道與黑金同音-北海道釧路市、靜岡市葵區;台灣嘉義、花蓮、屏東皆有此名。
早年為蒸汽火車頭,靠著煤炭做驅動行駛。持續燃燒產生大量黑煤灰,隨風飄落在居民衣服上。陽光照耀反射下金亮閃爍,則是另一種黑金的浪漫說法。
而與鐵道關係密不可分,也是新竹機關庫坐落於此。「機關庫」是蒸氣火車頭維修整備之處,也是竹蓮人居住的老聚落所在。車軌貌似攤展圓扇,因此也被稱為「扇型車庫」。
民國七十年代隨著蒸氣火車引退,機關庫也在七十八至八十一年間,陸續改建成電聯車庫。遙望機關庫大樓仍在,但是古味的蒸氣庫房早已不復存。
二、巡司埔老聚落
追溯竹蓮歷史根源,可循自康熙 50 年(1711),泉州人王世傑及其族人於竹塹開墾。而當時城外區域族群組成複雜,閩南、客家以外,與在地的平埔族間械鬥不斷。雍正 10 年(1732)據此成立巡檢司,如同派出所功能一般,守衛住民安全。其衙役設置地點便命名為「巡司埔」,是竹蓮清朝時舊地稱。
日本時代初期定名「南門外」(明治 34 年、1901)。昭和 10 年(1935)町名改正,地名變更為「黑金町」。直至國民政府來台後(1945)隔年,成為「竹蓮段」。民國 47 年(1958)合併為五里,遂運行至今。
竹蓮社區面積 0.0409 平方公里、約900 多人。範圍介於新竹鐵道、竹蓮街、南大路與東南街其間。依據長輩敘述,庄里聚落分為「隘門巷」、「溝尾」及「中井巷」。「隘門巷」為今日東南街二十八巷,指的是狹小巷弄。過往地方衝突時,隘門便成為在地人所知的庇護所。
「溝尾」則是溝渠尾端,為目前竹蓮街一帶。耆老提及幼時,此處在竹蓮寺前形成市集,一早叫賣、吆喝聲不止。香鋪、餅店、肉販、菜攤,不論本、外,大夥將收成、生產挑來賣,一片熱鬧景象。
而中井巷在如今南大路338巷。按居民回憶,自他有印象以來,便有一口井水坐落在巷內。小時候經過此處,也總能看到許多婆婆媽媽齊聚井旁,洗菜、洗衣;連同香粉都是靠此處水源製作。井邊寫著井神二字,逢年過節也會搓湯圓祭祀,顯見村人純樸與敬愛天地之心。
三、觀音亭竹蓮寺
「竹報平安,甘雨和風聞法語;」
「蓮成正果,祥雲端日現慈身。」
署竹塹營守備范濟川敬立
嘉慶二年丁巳夏六月上浣之吉
竹蓮寺為地方信仰中心,與城隍廟、長和宮並稱新竹三大廟。乾隆46年(1781)始建於牛屎崎(御史崎舊稱)一帶,後由檀越主王世傑獻地,於嘉慶元年(1796)遷建於巡司埔,至今已走入235年歷史。
至於「竹蓮寺」一名來由,源於康熙年間,竹塹城南門外種植大片竹林,合以主祀觀音菩薩蓮花意象而來,也成為在地地名。不過對於當地人來說,「觀音亭」才是習以為常的名號。
香火鼎盛之故,信士絡繹不絕。寺門外各式店家林立,加上鄰近新竹車站,自古即是人潮匯聚之地。遠至寶山、竹北、新豐、湖口,甚至後龍等地,皆有攤販來此買賣。而每年農曆的二月十九號、六月十九號、九月十九號,是觀世音菩薩的誕辰紀念日,分別代表著出生、出家及得道之日。寺中舉辦廟會慶典,使得莊嚴肅穆的寶剎能添上一抹熱鬧歡愉。
四、新市場香粉街
隨著攤販愈加密集,導致竹蓮街壅塞。市府逐年遷移,至民國八十八年竹蓮市場完工,街容才改變樣貌。鄭煥堃里長談到,市場現址從前被戲稱為「乞丐寮」,是一個凹陷的窪地。由於臨近竹蓮寺,常有參拜供品分食,才造成乞丐群聚。
而論及竹蓮的特產,一定要講到香粉。老一輩婦女早時流行的挽面,所塗擦的就是香粉。工業發展年代,竹蓮擁有鐵路運輸之便,各式廠家,如玻璃、草繩工廠一一冒出頭,香粉亦是其一。極盛之年,自隘門巷(今東南街)到竹蓮街,沿路曬滿香粉是常景。「小時候,在路邊隨手拿一個粉,就當武器丟過去了!」傳統香粉原料來自花蓮大理石,未研磨完成的白色結晶,成為孩童嬉鬧玩具。
「愛抹新竹椪粉,面肉白幼夠本。」是日本時代流傳下來的諺語。短短街路十幾家店鋪,一度外銷達三十萬打,再再顯示竹蓮香粉輝耀歷史。
如今,拓寬後的竹蓮街已少有攤販擺售,寺前喧鬧熱絡不易見。曾經的香粉街僅剩「丸竹」一家。孩童街頭打鬧、攘往熙來人潮,此景只能默默地存留在耆老記憶裡。
文:劉家維
圖:沈華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