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機關庫前世今生
機關庫,是蒸汽車頭維修的庫所,功能為裝修、整備。早年以圓形車庫築體得名,後由於土地不足,日人為求在限縮的區域中發揮高效能,遂改為扇狀,僅佔原有一半面積。從高處俯瞰形似圓扇,亦稱為「扇形車庫」(Round House)。
新竹機關庫建成於民國二年(大正二年、1913年),位於新竹火車站南端山側,今日電聯車車庫南方。當時有十五股車道,全台最佳性能的蒸汽火車型,皆因戰備及運輸考量聚於此,並且開設內灣線貨運列車來維持動能。構成包含車庫與轉車台-轉車台做為路線及車庫間調頭功能,是車庫運行樞紐。
70年代初期,蒸汽火車逐漸引退,機關庫也改建成電聯車車庫替代(1989-1992年間)。現在存有日本梅小路鐵道博物館(已不具維修功能)與彰化火車站。新竹市僅有轉車台尚在使用。「那還是黑頭仔(台語音)的時代。」機務段段長吳仁先生如是是說。
補充:
關於「扇形車庫」,得自於歐美國家蒸汽車頭,其維修車庫為圓形而來。主要提供燒煤、生火等設備,日本因應狹小土地現況,才改成為扇子形狀的維修車庫,並維持其功能。此名由此而來。
扇形機關庫主要構成包含「車庫」、「轉車台」兩區塊。轉車台為整體車庫運作樞紐,藉由轉車台操作,機關車得以調度於車庫及線路之間。此外,扇形車庫最早設計為提供蒸汽火車使用,而其前端、後端的明顯區別,使轉車台可以給予調頭功能。日本許多車站因為有此需求而設置轉車台,若同時設置扇形車庫,可以大幅減少道岔數量,以及節省機關區面積。
二、黑頭仔蒸汽時代
蒸汽火車,以蒸汽機為動力驅駛的鐵路機車,是鐵路機車最早的發展面貌。由於其漆黑的外型與燃煤運行的機能,老一輩也暱稱為黑頭仔。
翻開蒸汽火車歷史,始自清光緒十五至十七年(1889-1891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於大稻埕、錫口(台北市松山區)、基隆至新竹間修築鐵路;到日本時代引進BK20、CK50型列車(明治-大正年)。由台鐵蒸汽機車1號型開始(1887年),一直到 CT270型、DT650型退役為止(1984年)。期間共營運97年,多達 30種車型設計。
蒸汽車頭冒出濃煙與煤渣,飛散飄落,灑黑房舍牆面、衣著,映著陽光反透金煌,那閃爍的點點斑斕,也給予竹蓮一帶黑金町這個名。
補充:
蒸汽火車,也稱為蒸汽機車,於十九世紀發明,是鐵路火車最早期的發展類別,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仍是最為常見的火車。以「蒸汽機」為動力來源。
二十世紀中葉開始被柴油火車及電力火車取代。1960年末期,世界仍然使用蒸汽火車做為商業運行的國家寥寥可數。二十世紀末期,蒸汽火車於北美洲、歐洲已完全淘汰。
台灣所使用蒸汽火車以「台鐵蒸汽機車」最具代表性,其中糖業、林業鐵路等也曾使用蒸汽火車,是其大宗。
(資料參考維基百科蒸汽機車項目)
三、煤炭工在地生活
蒸汽火車運轉是以燃煤做為原料。根據吳段長所述,當年車上會配置一名「司機」、一名「司爐」,專門顧火。煤炭則會以「煤斗車」載運來卸下,在車站進行分裝。內部分為入庫線、出庫線。站旁還設有「投煤練習場」,讓專人訓練控制投煤量,才能燃燒完全。那時成為師傅一定要先通過這關。
而火車返回車庫就得清爐,將煤渣釋出。鄭煥堃里長回想小時候,煤渣場中燃燒不完全的炭,居民總會在傾倒出之前,便在下方等待,準備搶拾火車廢料再利用。此情此景,也成為在那資源困頓年代的特殊畫面。
蒸汽火車停放在機關庫中保養,要再出車,得先埋火預熱,待準備出車前,再重新加煤、加水。聽聞當時人員眾多,分工也詳細,單位內什麼人做什麼事都清清楚楚。因此新竹之外,也因為機關庫的重要性,竹南、苗栗等地,許多外來人都來此工作,遠從北部而至的,就乾脆住下,聚落型態因之變化。
文:劉家維
圖:沈華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