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點的參戰!
黃錦標,民國十四年出生,家族自埔頂搬遷而來,以農務為本業。初到南隘之時,家中連住房都沒有。那是日本統治台灣年代,接受日式教育並參軍的他,提起那時代的艱苦,顯得再自然不過。
幼時在鹽水國民學校(註1),讀完六年日本書。十三歲時畢業,幫忙家中耕作田地。約莫三、四年光景,戰事轉趨激烈,開始頻繁的空襲。
十八歲收到日軍徵召,被調派至花蓮、台東訓練。他說當年到南洋打仗的台灣兵,將近二十萬人,聽聞死傷慘重,有去無回,那時候全村人都是這麼認定。
部隊生涯
待在花蓮的軍旅生活,那時在戰技訓練外,也與日本人、原住民共同種田;以及跟著執行建造工事。錦標伯說,最遠甚至是花東公路的修築,他都曾經參與其中。
基地經常被襲擊,每天三、四點警報聲一響,敵機轟炸與掃射是家常便飯,彈藥庫、飛機場、訓練所是首要目標。他們躲在山中,每日目睹戰機不停投彈。問到當時是否覺得恐怖?他說在那個時代,早就已經習慣麻痺!
本來預定基本訓練結束便到菲律賓作戰,出發前一個月日本戰敗,才倖免於難。
重返故鄉
二十一歲回到家園,早年地方缺少工業,並無太多工作選擇,只得歸返田園生活。當時南隘一帶土地,多屬於製糖物業,無房舍可住也沒什麼土地可種植。耕作之外,為謀求溫飽,也從事燒瓦業(註2)六、七年時間。「地都是北門鄭家的,後來才賣給糖廠種甘蔗。」許多稻農因而失去工作,轉當蔗田小工。適逢糖廠土地釋出,才一筆一筆存下自已的田產。
「剛光復時生活也很不好,大家沒工作沒錢,賣東西也沒人買…」錦標伯談到戰後初期,經濟生活並未立即轉好,民國三十七、八年,國民政府來台穩定後,大家才安心些。當時村里士兵、戰車來去,地方架設高射砲台,氣氛嚴厲肅殺。
村中對外道路,也是由軍人以及調用一般百姓開挖。缺少機械車輛,靠著鋤頭鑿、畚箕挑,一波波人力打通,十足軍民共生的氛圍。「有時也有逃兵躲藏到鄉間,庄人會請他們幫忙工作再補貼工資。」顯見當時士兵與平民關係。
田作、燒炭、做小工,生活所需,幾乎所有苦差事、體力活都沒放過。經年累積幾十甲田;以及幾座山林而成為地主。轉換機械化時,不論打田、插秧、割稻,大型台具他都是第一個購入。
不過漸漸地,年輕一輩不願意再從農。錦標伯只能將工具隨意販售,多少取回本錢。餘下的土地少許耕種一些,留口飯吃便心滿意足。
錦標伯(右)訴說著早年生命過往 |
回首來時路
九十多歲高齡的他,看著南隘地方數十年來變化。早時到內湖上課也僅能步行,每趟得走上一小時路程。泥土路,一下雨,鞋也捨不得穿,都提著到學校,比對待自己的雙腳還要珍貴!
庄內不管大人、小孩幾百人,以前彼此多熟識。如今人口增加,有著庄外搬遷進來,以及本庄久居之人,結果他一個也不熟識。子女在外地發展,也慢慢不願回來走踏,故鄉一詞變得淡薄。比較起環境、景物的時移境遷,這般人心的迅速變化,更令他不勝唏噓!
註1:內湖國民小學前身,其沿革為-牛埔公學校鹽水港分校(1918年)→香山公學校鹽水港分校(1921年)→香山公學校鹽水港分教場(1922年)→鹽水公學校(1928年)→鹽水國民學校(1941年)→內湖國民學校(1947年)→內湖國民小學(1968年)。
註2:先有瓦、後有磚。台灣早年多是土埆厝、木板房,荷蘭佔據台灣時期,開始將磚瓦引進,距今約三百多年。日本戰敗之後,台灣產業復甦、人口大增,對於磚瓦需求日漸增加。苗栗竹南、台南六甲、高雄大樹,三處瓦窯中心皆在此時成立。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