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房換閹雞
空襲最為猛烈的時候,在近日本戰敗那三年。市區內的大戶人家,許多逃到山區疏開(註1),當時是有錢都沒地方可以買賣物資。最為艱難之時,聽聞一隻閹雞就可以換取一棟樓房,卻也未必換得著。「那時錢沒用啦!大家都在躲空襲。樓一炸就沒了!有房還不如有東西吃。」福蔭伯說。
「沒人膽敢挑東西出來賣,你出再多錢也沒用。鄉下人自己種稻米、青菜,反而有得吃。」會社提供散工(種植甘蔗),雖然酬勞不高,但仍不失為一個餬口的工作。福蔭伯回憶,母親當時幫日本人做小工,一日頂多四角工資,連他的學費都繳不起,只能放棄升學,幫忙打工賺取生活所需。
![]() |
金門從軍,時任香山鄉長蔡漢卿探望 |
![]() |
四萬換一元的通膨時代記帳冊 |
通膨年代
「光復後過三年左右,生活才慢慢好轉。」那時兩萬才換得五角(註2)。福蔭伯提及,家中的記帳本上還清楚標示著換算金額。他說,九歲時台灣光復,一隻牛五、六十塊;四年後,一隻牛卻要五、六十萬。「只是土牛耶!」雖然是親身經歷,但當時留下的印象,仍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日本時代跟人家借一百元,到死都還不完。」豈料才四、五年光景,一百塊已經小到根本無需償還。「最多十塊,也有五角、一角,甚至是兩角的幣值...」他說,那時鈔票就如同土符紙一般,根本沒有用處。是四萬塊才能換一元的通貨膨脹時代。
早年貨品都用鐵輪牛車拖運到新竹市區,物品多達四、五百斤重時,一台車還得用上三隻牛才拉得動!當時沙路難行,遇到上坡也時常動彈不得。一般人多用步行,肩上常常還要挑著東西。天未光出門,下午兩、三點才回得來。他記得,那時候全村才兩輛腳踏車,現在一家光轎車就不只兩輛。
![]() |
仍然持續下田自給農作 |
耕作生活
於南隘種植稻作至今。早期更多時候是番薯與其他雜糧輪作,因為地脊也缺乏肥料,單純一樣作物無法存活。他說會社當時開了一口大水塘,甚至可以划龍舟。對於缺乏水圳與河域的田地而言,便成為主要灌溉來源。
早年家族跟地主租田耕作,收成得不到一半,多數仍須繳租。而且還是「早冬收租、晚冬收成」,都必須先向地主借糧來吃。晚冬時不夠水,以前沒有抽水馬達,埤塘乾涸時,就只得停止耕作,生活相當缺乏保障。
直到十八歲時放領政策(註3)施行,會社土地釋出,他才買下屬於自己的五分地,開始擁有自己的田土耕植。
控固力工人
家中種田之外,福蔭伯也從事控固力(水泥)工作。「我做工做到退休。」竹北的台灣紡織廠,他也曾經參與建造工作。那時尚未機械化,多數靠人力土法煉鋼。他回憶,那時現場超過五十位工人,全部等著挑水泥。
當年才二十出頭歲,在工地一拚就是好幾天。用水桶裝盛著水泥,擔在肩膀直接爬樓梯上屋頂。來來回回,每天做足九個小時才休息。
問他這樣不是很辛苦嗎?「很累!不過體力也變好!做了比較不會生病,不容易死啦!」福蔭伯笑笑地說。
註1:即「過大稠密之都市住民疏散要綱」,於昭和19年(1944)6月18日,由台灣總督府發表。是將都市百姓遷往鄉下、山上避難,以降低傷亡程度政策。
註2:新台幣自1946年開始發行。而國民政府在戰後大量印製以應付財務支出,並把臺灣生產之米、布、鹽、糖等民生物資運送資助國共內戰,形成糧食短缺、物價急漲,導致惡性通貨膨脹。其後幣制改革中,產生一元新臺幣兌換四萬元舊臺幣情況。
註3:「國家對於土地之分配與整理,應以扶植自耕農及自行使用土地人為原則」之土地政策,於1951年6月開始施行。放領耕地由政府委託台灣土地銀行徵收,使無地之農民取得所有權。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