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的童年
曾錦枝,昭和八年(民國二十二年)南隘庄出生,從小到大都沒搬過家,只有房子原地重蓋。南隘在日本時代由糖業會社管理,主要種植甘蔗、田比較少;父親主要是做土水工作。日本時代有念過小學,在升六年級時遇到二戰空襲,就沒再回去讀了。國民政府來台後,讀了一年的漢文,當時沒有漢文書可以買,老師會抄給錦枝伯和同學們讀。
戰爭時遇到空襲,孩子們都會躲到山邊的百年荔枝樹那,在樹頭的地方挖有防空洞。錦枝伯還記得阿爸會囑咐他帶孩子們躲這,說:「荔枝樹暗暗,軍機來看不到你們,若聽到空襲警報你就趕快帶小的進去洞裡面。」直到空襲警報解除。戰爭後,防空洞塌掉了,但樹還在。當時防空洞四處都有,到處有人挖、有些人在自己家也有,空襲密集時,孩子都不敢出來,大人還是會外出工作,警報一來大人都跑去躲,一聲短音是空襲警報,一聲長音就是改期。他訴說著,彷彿一切歷歷在目。
錦枝伯說他生命中有兩次大難不死,一次是九歲時,早上差不多八、九點,大人說:「去土地公那裡,那裡有防空洞可以躲。」飛機飛得好低,警報一直響,就像要直接撞向錦枝伯一般。錦枝伯背著弟弟要去防空洞的路上,顛簸中腳還被草刺了一個洞,疤痕現在還在。
令錦枝伯印象深刻的是,戰後天氣異變,乾旱沒下雨,整個埤塘都沒水,只得用地下水,但後來連地下水都不夠,約莫有二到三年時間,天氣很糟,收成不好。大人們只好到內山扛物資做工,連阿罩霧(註1)那邊都去,去砍樹、讓樹順著溪水流出來,進去還要帶米糧,去一天是一天。路是山路,一邊是山壁一邊是溪,聽說去內山最能扛的人可以一次扛500斤,但庄裡最勇的人只能扛4、50斤而已,還扛到叫爸叫母叫不敢。
八二三砲彈強烈記憶,讓他至今仍保留著退伍證 |
八二三炮戰
錦枝伯到金門前,都還不知道自己會被分發到哪,在新竹新兵部隊訓練四個月,下去高雄的碼頭等船,等了一個禮拜,好不容易上船又遇到颱風,船不敢開,只能在港口等,當時也不清楚在跟中國打戰,也不知道金門在哪,到了才知道是金門。「天亮颱風不敢開,等風雨過境才開船艙,換小船來接。」他道出當年環境險惡。
錦枝伯隸屬第九師二五團,班長山東籍,一開始講話都聽不懂。在軍中主要是做土水,在金門見到了撤台國軍的思鄉哀愁,不知何年才能返鄉的山東籍班長,抱著棉被哭;甚至有兩位外省兵全身武裝、整個身上子彈和手榴彈,挾持四個女生做人質說要返鄉,最後引爆手榴彈,全都死了,其中一位小姐還是原住民。
錦枝伯是農曆7月14日(新曆8月16日)入伍。由於退伍前後有傳言說共產黨會攻擊碼頭,回台灣的船都停開,就這麼拖到了八二三,錦枝伯的第二次大難不死,正是發生在他結算當兵月薪的回程,砲戰轟炸從1點打到5點,衛兵還在敲鐘,一行人三、四個正要返回營區,行李直接丟路上、躲進路邊溝內,砲彈著地爆炸,撞到石壁到處彈跳。砲彈四散飛濺,又彈到人面前,非常驚險!錦枝伯說從金門回台的十多年間還是常常夢見炮戰,久久不能自己。
跟父親做土水
戰後沒讀書,大約15、16歲開始,錦枝伯便跟著父親去做土水,一開始不會做,就跟著看,從用土埆(註2)開始,一塊25斤,到用磚砌。錦枝伯說他年輕時眼睛好,砌牆不用拉水平線,父親說不用牽線會歪掉,錦枝伯都回說不會,也真的很準,疊的牆別人從旁邊經過一看就知道是他的手工。
父親雖然是做土水為主,但在日本時代就加入組合會社了,國民政府來台後組合會社改制農會,父親七十歲過世後,錦枝伯四十歲才加入農會。那時七十一年合併,第一屆競選,第二屆才開始投票。南隘這邊在牛埔工業區起來後,也沒有放棄農業,有空的人會去做小工,錦枝伯也有幾年在工業區做事,仍然是做土水。
民國八十五年開始,錦枝伯組織一蔬菜產銷班,擔任班長,現在錦枝伯的蔬菜產銷第五班做的是有機蔬菜,主要是被大湖的農場收購。錦枝伯也提到,荔枝現在農藥都撒得重,小時候都不用噴藥,但是現在沒噴藥根本沒荔枝收成,會被蟲吃到一顆不剩。雖然同在一個地方,現在跟過去,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註1:台中市霧峰舊稱。
註2:亦稱泥磚,作法是將黃土、紅土,或者較有黏性之土,加水搗成泥漿,參雜短稻草或粗糠,再以牛隻或人工踩踏,使之均勻,然後用板模印製成土埆。
文:廖子齊
圖:沈華葦、侯凱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