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南港】與海共生老里長,林英男

 


出生南港

林英男,三十一年出生於南港出海口溪流北側,六十四年才搬到現址,仍在同一個南港庄。他說南港庄俗稱「蚵寮」,顧名思義,海岸養殖牡蠣興盛,餘下一部分屬於保安林的耕地種植。保安林在日本時代管理嚴格,一支樹幹都不能砍下,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後開放,由國有財產局管理。小區塊稻田、做園,多數南港人則以插蚵、撿蚵為生。「海兼農啦!主業是海。」英男伯談起早年生活。

山多田少、水利不興,加上砂質地形,水田不易耕作,栽種番薯、西瓜等旱作為大宗。小時候生活清苦,國小一年級剛懂事,就必須幫忙下田。天未光,與父親出門收割土豆,直到太陽升起才能回家。洗把臉、吃早飯,再到學校唸書。當時經濟狀況差,沒有太多工作選擇,討海、務農是慣常維生手段。


與海共生

從手網下海捕撈開始,才慢慢轉變為拖網、舢舨。討海人與農民一樣,都是靠著老天爺賞口飯吃。天晴時村人群聚海灘拉索牽罟,一個庄落近八成以上居民靠海營生。

抓魚苗是當年海上工作時興。早期烏魚、虱目魚,以及後期的鰻苗捕撈工作,曾經大幅改善漁民生活。英男伯六、七歲就跟著母親捕魚到成年。從前自己縫製魚簍,母親在前頭網抓,他則負責舀起確認。收穫後岸上有販子來收,以尾數計價,收入相當不錯。而捉魚苗不分白天或黑夜,天氣好,甚至是從早抓到晚;三更半夜有時也需拿著手電筒出海,為求生活再累也得做。

虱目魚苗,農曆二月捕到六、七月;烏魚苗則從九、十月抓到農曆年前。由於庄落多數以此為業,豐收時節,海岸一片熱鬧景象。如今,香山海岸漂沙淤積不斷屯起,南港蚵溝逐漸消失;養殖技術躍進,加上海洋汙染情況,使得魚苗捕撈需求日減。昔日情況對比今天,著實令人感到唏噓。


賣魚工作

六男、六女,家中兄弟姊妹十二人,英男伯在男丁中排行第三。雖然是大家族,但是當代家庭多是這般人口,人丁眾多,生活越顯艱難。他說自己連小學都沒辦法讀畢業,對比現在滿街博碩士學歷,不禁覺得感傷。

五年級下學期,父親要他返家務農,只得放棄課業。時間到六年級下學期時,大哥同學擔任教師,希望他至少能取得畢業證書,否則可惜。苦苦相求下,父親才勉強讓他續讀六年級下學期。「一般人家是讀六年畢業,我則是五年。」英男伯打趣的說。

兵役結束後歸鄉,開始到新竹魚市場批貨,回到內湖市集販售,學起生意做買賣。早年豬肉價格高、魚貨便宜,一大口子,一次常買個二十來斤是家常便飯,生意相當不錯。以前賣一天的魚,現在一個星期也賣不完。那時候十元可以買到七斤魚,現在連一兩都買不到;豬肉當時一斤則要價四、五塊,一般人家根本消費不起,多數選魚食用。


英男伯,南港討海人及前任里長

南港變遷

適逢里長卸任,村人推舉英男伯出馬參選。地方長輩盛情下,總共選上三屆。目前連結南港至鹽水一段的「鹽港橋」;以及「南華宮」的改建與委員會登記籌組,皆是他任內推動的地方項目。交通順暢的建設工程爭取,將地方信仰中心由小小的廟舍修整為今日模樣。至今英男伯仍擔當廟中主委,協助推動相關事宜。

憶及童年時光,打著赤腳追在長輩後邊種田、牽牛;撿拾枯柴回家升火。交通不便時,光是邀約住在茄苳湖的外婆回家中做客,往返至少得走上兩個鐘頭,才能完成這微小的任務。「到達時,阿嬤煮一碗米粉,弄上一小塊滷肉,心情就相當爽快!回程整個會又跑又跳的」英男伯笑著說。

鄉下每一年神明生日慶典,家中總會辦桌宴客。「當時頂多是滷肉、菜炸,就很好啦!再遠都走得到,只為吃一餐回來。現在小孩你叫他給人請,沒一個要去,時代不同啦!」人情的變質、環境的變質,自小在海邊長大的英明伯,也變得無法明白為什麼了。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曹美鳳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