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南港】香山最早吊蚵人,林印

 


出生貧寒

林印,二十七年次,南港出生,到兒子一輩已經六代傳承。林家是南港大姓,差不多三分之二姓林。家住蚵寮庄,沿海區域,全庄人幾乎從事蚵業得名。撿蚵、剖蚵,甚至燒蚵灰,地方與牡蠣關係緊緊相依。

小時候唸鹽水國民學校(今內湖國小),是第六屆學生。雖是日本時代出生,但就學已逢戰後,讀的是漢文。他說,更早未有鹽水國民學校時,讀書,得從南港走到牛埔才行。升學對當時的人來說,是富有家庭才能擁有的。


日治苦日

爺爺曾經告訴他,最早居住的土地,是山上大洪水沖刷屯積出來。以前舊房開鑿古井時,如果挖下二十尺深,就會掘出稻頭,是爺爺之前的事情了。當時整座山頭甘蔗四處,日本戰敗後才一間間收起。一條五分車路開到新城。甘蔗種量大,甚至連犛牛都無草可食,每天都要走到新城砍蔗尾,挑回來給牛吃。他年紀輕個頭小,頂多挑個兩擔,一大早出發,來回要花上一天時間。沒鞋穿赤腳,踩在崎嶇不平的蚵灰路,相當辛苦難受。

六、七歲時歷二次世界大戰,由於鄰近新竹軍機場,地方比較容易遭受空襲。村人討海、牽罟,飛機掃射海岸,來不及躲閃的便趁機藏進浪溝中。不過也是避個形式而已,子彈打下來一樣會傷亡。林印伯說,當年鹽水港北邊架設一道鐵橋,一次戰機投彈,橋面南側被炸出三個窟窿,四、五台貨運車當場翻飛!有個村民正巧在一旁竹林裡上廁所逃過。雖然沒受傷,卻被噴上全身屎泥,讓他印象深刻。成為恐怖時代下的一則趣聞。


討海為生

海岸工作也兼農務,是林印伯年輕生活。十二歲的他便在蚵田工作,一直到七十二歲退休,差不多已做十年,超過人生一半時間。蚵,是南港地方主業,當時近海一條條海溝插滿竹枝,遍目所及盡是蚵田,相當榮景。「我長得比較瘦小,必須趁早就到外海佔位置。不然那些比較強壯的人一來,你也打不贏他們。」當年整庄人都在養蚵,競爭也激烈。

每次撿完蚵,會有一位中盤來載送;沒收完,要四處到散庄販售。早年沒冰箱,今天賣不完,明天就會酸臭掉。


轉插為吊

兵役結束帶著堂弟,兩人騎著摩托車下布袋學習技術。回到南港之後嘗試起吊蚵(註1)。當時這樣的方式在香山,便是從林印伯手上、南港蚵寮開始。是民國五十五年時候,範圍從溝內遷至外海。吊蚵收成較為肥厚漂亮,本錢也降低許多,連同溝內的蚵枝都挑出去用。而後,整個庄頭也興起吊蚵。

林印伯說一般插蚵,得先在溝內養苗,長到半公分至一公分左右,弄成一整擔再拿到外海綁。蚵田土高約八十至九十公分,一路泥濘難行。一次大概綁五千條繩,繩之間隔二十五到三十公分,太靠近容易糾結。牡蠣收成時候要割掉繩子,每次颱風來時搶收,就得一次割完帶回。蚵農最怕颱風!溝內風強雨大時較穩當;如果是外海,一過境,什麼都不會剩下。


林印伯與他的雜貨店

林印伯雜貨店內處處充滿老味道

經年變化

晚年經營一家小雜貨店,位在南港庄的大榕樹下。爺爺留下的一甲田,即使蚵業大好的時候,也不曾放棄種植。

海水汙染許久,近十多年,鹽水港溪經流而下處,已經全部無法養蚵。加上屯沙,幾十年蚵田繁盛的景況,也如同泡影一般消逝。年輕人到市區上班,不願再承接,他跟著也退休不再走返海岸邊。

 

註1:插蚵-插篊式;吊蚵-平吊式。前者是將刺竹(或麻竹)劈成片直接插予海灘,任由牡蠣自行附著生長。牡蠣通常退潮時露出水面無法攝食,成長速度較慢,要一年以上才能收成;後者用於水深一公尺左右的淺攤(或潮溝), 把蚵殼打洞,然後大約八至十個綁成一條線、十條線再綁成一串。一串串掛在海灘,排在直徑約20公分之圓木作為支架的橫式粗尼龍繩架上。過幾個月,等牡蠣長到一節小指大的時候,就得把蚵殼串分開,再放回蚵架上。

 

文:沈華葦
圖:侯凱程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