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童年
「你咁有經過日本時代?」
「有唷,日本時代讀過一兩年的日語佮漢文,了後就戰爭了。」
戰前出生的南靈宮前理事長楊義男,歷經日本與中華民國的政權更迭,談起小時候的生活,能深深刻印在腦海的,就是貧困的浸水村莊、二次世界大戰和在農田裡幫忙家人耕種的記憶。農田、土埆厝、南靈宮之間奔馳的童年裡,義男伯告訴我們,他最能記得的,就是南靈宮前為了打火用的「埤仔窟」(註1), 還有當時分軍用跟民用的防空洞。
「以早只要聽到疏開的水螺聲,大家都提心吊膽,時間不一定,一天來兩、三次嘛有!轟炸機來了就哮,大家也是哮了就躲。鄉下有些民用的防空洞,都是自己起誒,大概都只能擋子彈掃射,飛彈掉下來還是無法度。」義男伯和其他地方鄉親敘述二戰時,都是使用著相同的恬淡語氣,講述著一個現代人無法想像的大時代。
越瓜醍醐味
除了戰時記憶,浸水庄每天就是很單純的農村日常生活,在工業還沒有進入這片土地以前,居民的日子就是播田、討海、牽罟,而在光復前的浸水庄,義男阿伯提到在他童年時期,浸水庄四周曾經有過一片又一片的鹽田:「阮這光復前還有曬鹽、鹽埕。鹽埕很像田,平平的,一區一區的,鹽啊,就用滷水潑下去,好天氣的時候就會出鹽,再耙來洗,洗好再拿去賣。」
短暫的鹽田買賣,隨著時間過去與規模經濟的影響,終究沒有成為浸水的產業主體。佔據庄頭最多的,還是艱苦又看天吃飯的農業,除了主要的經濟作物:稻米之外,就是適合這裏耕作的越瓜了。
豐沛的越瓜產量,在古早時代非常適合醃製,不僅便於保存,也能從庶民食物中,感受到浸水庄早期拓墾文化中吃苦耐勞的特色:「醃缸不時會有蒼蠅跑進去放屎,不小心整缸全部都是白蟲鑽來鑽去,但還是得吃啊!以前人都是配菜脯、鹹菜、醃瓜,最多就是牽罟的時候會有魩仔脯拿回來煮攪魚湯。啊!生活困苦,哪有什麼選擇?」
楊義男與楊松棋理事長於南靈宮合影 |
工業化後的鹽水
「戰爭了後咧?」問起二戰後的日子,義男伯想了半餉,說道:「蔣經國時代十大建設、香山工業區起來之後生活開始改善,當時種菜又沒有什麼專業,都嘛種了自己吃,所以大家都去做工。」
隨著時序演進,浸水庄的居民無可避免地也跟上了工業化的腳步,義男伯單純的人生過程,蘊藏著時代與地方濃厚的背景,與浸水村莊緊密交錯。
「我唷,8 歲沒讀書之後就去幫人家養牛,養牛到 15 歲回來又去楊寮養半年的鴨,最後就去佮牛埔一個蚯蚓師學做土水,後來自己做做做,做到 63 歲退休,剛好浸水跟樹下社區分開,我就做了社區第一屆理事長,長青會第一屆也是我,南靈宮我也做了四屆理事長。」
從農業到營造業、從莊稼人家轉到建築土水、從地方出發,最後又回到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南靈宮」,義男伯敘述著個人經歷,似乎映照了這片土地從農業過渡到工業化的過程,他口中的記憶,對照著今舊更迭,浸水庄的滄海桑田逐漸不再遙遠。
註1:消防池,太平洋戰爭期間,同盟國軍隊對台灣進行空襲,重點轟炸區域會特別開挖或興建蓄水池,儲存相關消防用水,以備空襲時防災之用。
文:劉家維
圖:沈華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