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東香】古車路魚池主人,林金樹

 

 

山上人家

林金樹,民國二十二年出生於新竹柴橋,共十二個兄弟姊妹,家族相當龐大。七歲讀日本書,當年日語講得流利。唸到小學五年級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啟動,鎮日美軍戰機空襲地方,烽火連天,金樹伯的學校也在轟炸中被摧毀,而喪失繼續升學機會。

戰爭時山裡面影響較小,許多人疏開到東香我們都會煮粥給他們吃。」對於民生凋敝的山間鄉村來說,在激烈的戰爭時期,反倒成為保全性命的庇護所。金樹伯家族在那紛亂年歲,接濟下不少受難者。

與他人不同,選擇每日步行至寶山就讀新城公學校(註1),整個庄僅有兩位到金城唸書。金樹伯說:一般人都往外面讀,很少像我這樣往山裡跑的。」奶奶說內山平靜,較不會危險,因為這般理由,決定留在內山就學。離開學校後,本想聽勸到外闖蕩一番,也是奶奶覺得孫子單純,與其受到大環境影響,不如留在山裡養牛、種田,生活無虞就好。

小學未畢業,不繼續升學,而跟著叔叔在山上耕種。小時候沒太多工作機會,至多打打零工貼補家用。燒木炭、做山田,差不多是當時生活全部。十六歲正式幫忙家業,成為父親工作的左右手。


林金樹(左)熱心參與地方大小工作(攝於高齡關懷站)

多方工作

父親是地方頭人,曾經當過甲長(註2)。在日本會社上班,甘蔗收成時,會當起工頭承接運輸活。將甘蔗綑成一把一把,用牛車載運拖送。金樹伯跟兄弟們,總一起幫忙工作。他說,「現在要年輕人幫忙家裡,還會一千、兩千的給,以前不會有,給吃、給穿已經很好啦!」

終其一生做著山裡的工作。芒草收成時,甚至到瑞芳割取,載回來搭瓜棚、建圍籬;或是編草蓆、做掃把。完全手工打綁,全家人一起做。當時價格好,一支可賣上二十塊,差不多換取一斤米。如同當時家中也經常做聖誕燈泡代工一般,雖然工資不多,但總是個副業,對生活不無小補。

小時候也經常採收香茅,回到家中先拿到稻埕曝曬,再用大蒸籠下去蒸餾,來煉出香茅油,是相當有效的天然驅蟲劑。曾有一說,香山之名由來,是滿山頭種植香茅氣味芬芳宜人所致。從金樹伯早年以此為副業而言,似乎並非無稽之談。

東香一帶多屬旱地,缺乏水圳難以種稻,通常都做園-種番薯、甘蔗、土豆與樹薯之類。不然就是栽種相思樹,以後好燒木炭販賣。

分家之後,父親將一個魚池交給他看顧,為「古車路魚池」。父親已照料九年,金樹伯接手掌櫃十一年,是香山區最早的釣魚池。


金樹伯生日大壽家族團聚一堂

美滿晚年

二十歲時結婚,太太潘金蘭女士是茄苳湖人。兩人抵手胼足,共同打拼生活。至今,已超過六十年,曾得到鑽石婚表揚。

五、六十歲左右,出任選舉里長,八十三年順利當選第十五屆東香里里長,以及東窯太子宮、土地公廟主任委員,為地方喉舌服務;八十七年連任第十六屆里長,同年當選第一屆社區理事會會長。東香地處偏落,即使是八十幾年時候,地方連路燈都未有,也是由他爭取而來。

現在家中已是四代同堂,子女三人都盡力讓他們完成高等教育學業,六個孫子也活潑聽話。山中生活雖然平淡,卻寧靜且美滿。

 

註1:為現今「新竹縣寶山鄉新城國民小學」。民國十二年由「寶山公學校新城分教場」改為「新城公學校」。
註2:保甲制度-日本時代甲長類似於今日鄰長職務。當時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負責維持治安外,還包括調查戶口、監視村莊出入者、警戒自然災害、搜查抗日分子與鴉片買賣、協助預防傳染病與蟲害、義務勞動、修橋鋪路、徵收賦稅、禁止纏足等工作。

 

文:沈華葦
圖:林金樹、張碧娥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