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貧幼年
李武基,三十四年次,立夏時節出生於新竹縣寶山鄉,客家人身份。十九歲結婚後才搬遷來到東香,居住於古車路(註1)一帶。家中兄弟姊妹共五人,生活辛苦卻也和樂。無奈四、五歲時父母接連過世,日子變得清苦。
「算命的說我會有兩個父母。」當年大嫂鄰居正好膝下無兒女,武基伯便成為義子,一直到十八歲。
早年為農業社會,他從小每天協助田裡事,幫忙家中養牛耕種。偏鄉生活資源不足,一天頂多吃上兩餐度日。成年後在東香討生活,走上土木工程之路,人生開始有所轉變。
木炭工人
武基伯來到東香第一年,並非馬上投入土木業。而是先靠著勞力,當起了火炭工人。那時木炭是民生必需品,東香山頭盛產相思樹,每隔一段距離就打著炭窯。小小的土洞,養活數不清的家庭。「打窯燒炭」,是早年盛行工作。
他跟著燒木材、挑木炭,整整一年時間。「以前都要抬樹木,不是用扛的。砍下來,尾巴剁掉,剩下的枝幹部份再拿到炭窯去燒。」每根大約一百多斤,完全以人力擔負,相當辛勞。
從前交通不方便,尤其山林更是崎嶇。燒炭工作後,開始送木炭。那時木炭得用牛車載。窯口出炭時,須先以人力挑運一段。他說薪資不錯,每日還可領現,且完工便休息,工時不長,就是個苦力活。但是燒炭工作並非每天有,所以武基伯設想後,決定再找個事業來闖蕩一番!
土木工程
十九歲之後,「落卡達」(註2)成為他一生的工作。
回想初始時,恰逢朋友先生在東勢肥料廠做小包工程,正缺工人,成為武基伯轉業開端。「那時候做工不錯喔!如果在內山當散工,一天三十塊來說,它就有三十五。」
工人時期,一天不加班做八、九小時下工,薪資約三十元。那時米一斤三元,一天賺十斤米。加班時,忙到九點、十點是家常便飯。蓋房舍地基、樓板,皆屬「落卡達」部分。早年沒那麼機械化,不論是挖地基、設土方,一切都得靠雙手完成。三、四樓以上高度,都還是得用挑的。「以前做過一棟十層樓的,是那時候新竹最高的,一樣要靠人工。」在外面搭上鷹架,用畚箕挑上樓後,再攪拌製程。
那時候工錢是以擔來算,你每挑上一擔,便發給一張木牌;湊到十擔,就會換成中型牌。他說老闆怕人偷雞摸狗,所以不採工時計,做越多錢越多。那是四、五十年代之事,他還不到三十歲。後期逐漸轉化為機械代工,體力負荷上輕鬆許多。
即使薪資穩定,但是家中小孩五男四女,人口多,於是找上五、六個工伴-有搭板模、架鋼筋、貼磁磚、牽水電的,彙集所長,以包工程方式開創事業,當起自己的老闆。努力敬業的態度,即使碰上台美斷交(註3),營造業走勢瞬間跌止,仍未擊垮武基伯的事業。自零工開始到小包承接,二十五年生涯,直到六十歲才退休。
![]() |
武基伯(右)晚年擔任站長服務東香長輩 |
退休生涯
回想起十六歲那年,在苗栗大湖的林場打工,砍大樹,腳臂遭大石壓碎。當時無法上大醫院,便在診所草草包紮。「所以我不需要當兵,腳到現在都長不完整。」武基伯撩起褲管,讓我們見識那塌下一塊的小腿肚。不以為缺陷的樂觀,是他的特質。
白手起家的他,與妻子結縭五十多載。目前三代同堂,兒女、孫子九人,就住在自己搭蓋的房舍裡。自土木工程一行退下後,參與高齡關懷站多年,擔任站長服務庄內耆老長輩。
七十一年新竹市升格,也選任第一屆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幹事。一生的清苦漂泊,並沒有讓武基伯晚年選擇享樂,而是持續貢獻自身的力量,扶持地方,永遠這條熱心公益之路。
註1:早年「古車路」聚落一名,原是指牛車所經路途。主要連接茄苳湖庄至寶山新城庄(深井村)地區。
註2:土方どかた,泛指混凝土車押送人員,或者挖土方的工人、包商。
註3:民國六十八年(1979)由美國總統卡特宣布,美國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且終止美國與台灣的共同防禦條約。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張碧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