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的窮孩子
鄭國延里長,從小大湖土生土長,家族地方歷史可以追溯自七代前。出生時家中是佃戶,哪邊有田就移居,四處搬來搬去。種植收成大部份要繳佃租給地主,幾乎是三餐不繼,生活非常窮苦。
慢慢成長就讀大湖國民小學,是第五季畢業生。而後參加初中考試,五十七年畢業成績優異,但是家裡不論經濟或交通都不允許升學。在師長鼓勵之下,轉而投考陸軍第四官校。他說當初一聽到從軍每月有兩、三百塊零用金,高興的不得了!
畢業之後留在士官單位繼續受訓,擔任教育班長一直到民國六十五年退伍,期間帶領過幾級的學弟及軍事學校代訓生。鄭里長說一生的前半段,大部份都留在軍旅生涯中。給予他穩定的生活外,更重要是養成各方面的品行及健全人格。偶聞教導學生出社會的優秀成就,也能感到與有榮焉。
百工皆行拚未來
退伍結婚後返回大湖故鄉,家中孩子也陸續出世。離開熟稔的軍中生活,卻苦無一技之長。家族田地一代代承接持分,最後剩餘的一兩分地,也由於北二高興建遭到徵收。無田可做的情況下,他開始積極尋找新機會。
由於農家子弟背景,學習園藝技術較易上手,便向銀行貸款買一部貨車。起初如同坊間菜車一般,開著車四處兜售。慢慢一點一滴累積,才成立屬於自己的園藝公司。六十年代工業快速崛起,園藝工作之外,也到陶瓷工廠上班,專門製造地磚。六十八年改至公路局當洗車員,開始晚上洗車、白天園藝的日常。
在第一個孩子上學之後,擔任起家長會長工作,也開啟鄭里長對於學校教育的熱情。因此在朋友的協助下開辦「佳佳幼兒園」。自民國七十六年創立至今,已超過三十個年頭。
發願重塑延壽宮
民國七十年當選里長-香山未合併升格,那還是稱為鄉長的年代。秉持著從軍時服務熱忱,大湖里境內基礎設施,包含街燈不亮、水溝不通、馬路不平;甚至大大小小婚喪喜慶都得幫忙包辦。「田稻土地公保佑產年好收成。人家常說里長就像土地公一樣,地方有什麼事就請里長幫忙...」對於里長的工作,他下了一個有趣的註解。
經歷三屆、十二年連任光景,希望將機會讓給年輕人便退下休息。直到延壽宮重建迫切,鄭里長才出面籌組委員會,開始龐大的修廟工作。
當時正逢九二一大地震結束,延壽宮建築受到損傷。一次廟中乩童起乩,找上鄭里長擔起重建委員會工作。「有神緣也要夠民主!」或許是軍人有條不紊的性格使然,他前後走訪大湖、虎尾寮、菜瓜坑、吳明西坑、阿山媽坑,在五個聚落中匯集村民修廟意見。而後請求倪府大人降駕,選定一日共同祭祀,宣示重建工程啟動!
「顧佛祖也得顧肚子!」量力而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每位信徒付出自我所能,通力完成任務。一邊動工、一邊募款,如同冥冥之中庇佑般,一路順遂不曾發生工安意外,兩年六個月時間,嶄新的延壽宮便落成。
戀戀大湖六十載
回首成長於大湖的歲月,現今生活也非昔日可比。鄭里長家中有三個姐姐、兩個妹妹與一個弟弟,人口多,生活更顯艱苦。過年頂多殺隻雞,全家大小搶著吃。小學唸書之外,還要幫忙農事,一放學便趕回家,割芒草、餵耕牛,將牛養得強壯,下田才輕鬆些。周六、日也一樣,通常沒有自己休閒時間。「現在要年輕人務農已經不可能,在工廠上班一天買一個月米就吃不完了。」鄭里長淡然的談著那段辛勤苦日。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