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內湖】捏塑之間,看見香山流變,蔡美雪

 


田園廣袤的香山南段,沿途處處看見家庭式菜園、荔枝樹,很難想像三十年前,曾同時有十五家陶瓷廠在此經營,就位於中華路五段至六段的道路上,內湖國中周圍則有兩間磚窯廠營業。當時大批工人最遠南自苗栗竹南頭份,北自新竹縣橫山,他們搭乘公司派遣的交通車,從四面八方來到香山工作,這樣的場景,可想見陶瓷磚瓦業的盛況規模,現今,許多著名的陶藝家或陶瓷工作室,也都自香山陶瓷廠發跡,南香山可說是孕育整個新竹陶瓷業的重要基地。


香山陶瓷由興轉衰      

「香山在市區跟山區的交界處,兩邊的人剛好都來這聚集,提供陶瓷業需要的技術人才。」香山之所以能夠發展陶瓷,並非如苗栗、鶯歌擁有獨特的土壤環境,而是這裡有充足的人力資源,生產大量陶瓷器皿。對於香山陶瓷產業的繁盛,「聖新陶瓷廠」廠主蔡美雪提供了不同見解,看待陶瓷產業在香山的發展。

然而,隨著工廠原物料及工資成本逐年上漲,許多老牌陶瓷廠紛紛外移南向經營,或是不敵成本高漲而關閉,現在難以發現陶瓷業在南香山的一絲痕跡,當年最年輕也意味資歷最淺的「聖新陶瓷廠」,是目前碩果僅存陶瓷廠之一。廠主蔡美雪出生於大湖里農家,跟家人走了不太一樣的路,選擇就讀國貿科系,畢業後曾經到台北生活一段時間,因為適應不良,才回到家鄉的「群英新業」工作,正式接觸陶瓷生產,並於1988年與丈夫創辦「建海陶瓷廠」,爾後公司組織變更的關係,1992年於中華路五段上成立「聖新陶瓷廠」。

投入陶瓷業十餘年的歲月,看著這項產業由盛轉衰,為了再縮小規模,2020年蔡美雪將「聖新陶瓷廠」的廠房由中華路五段搬遷至大湖山區的地段,她始終不願放棄的原因,除了陶瓷廠是家庭經濟的重心,說轉型談何容易,也想到跟隨公司已久的老員工們,她必須負起社會責任,能做多久是多久!


工藝品也要跟上時代,與時俱進

秉持著「要夠了解這個土的性質,才能為它做出變化。」聖新陶瓷使用顏色純白、變化多樣的白雲土作為原料,以生產杯、碗、盤等日用及裝飾品為主。雖然工廠為半機械式生產,但過程也不減細心,在與客戶決定產品樣式後,會由先生繪製產品模具,並開始製造產品的原型,經過母模、樣品的設計才能生產母模、用石膏打造子模、再經過機器成型灌漿、人力的整修、素燒到上釉的過程,最後進入窯燒的階段。蔡美雪的產品由於外銷居多,沒有專屬的品牌LOGO,花紋也因顧客需求有不同變化,但因為每項產品都是自家人設計,也許別人看不出差別,對她而言,卻是一眼就能認出自己的產品。

三十年前,初生之犢不畏虎,這對年輕的創業夫婦,如履薄冰地緊盯著各國的趨勢變化,才能生產符合國際需求的陶瓷產品,撐過一次次的轉逆為順的驚險過程,也奠基了蔡美雪給人強大、幹練又精明的氣場。儘管工廠正在縮小規模,但提到了被相思樹所環繞的新基地,蔡美雪也才鬆開了因思考而深鎖的眉頭,為陶瓷忙碌了大半人生,現在定義要「半退休」的她,在新工廠周圍種滿櫻花樹、養了鵝,兼具理性與感性地為香山的陶瓷產業貢獻力量。

 

文:鄧君婷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