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年前,「永和木工」的招牌還沒拆掉,道路還沒有拓寬,父親從阿里山、竹東林場叫來的上等杉木、樟木,全堆放在家前方廣場。六十多年後,廣場成了現在的五福路,父親已離開人世,清田師繼承父親「和師」的木工事業,笑稱自己跟老爸的功夫差得可遠了……
從木作到裝潢
早年談到香山的木工師傅,無人不曉內湖里最大家的木工師傅──「和師」,起先從事燒炭工作的吳永和師傅,創立永和木工後,以木作結構扎實穩固、木作技法精準出了名,清田師憶起,父親當時若做不好就會請工人重頭來過,不會將不滿意的作品交給顧客。
和師唯一的兒子清田師,畢業於新竹高商電機科,曾先進入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但有感於輪班制導致身體出現異狀,又剛好父親工班人手不夠,輾轉下開始協助父親的木工事業。從小在家就會幫忙鑿刀、拋光等基礎木作的他,印象中父親最常製作櫥櫃、衣櫥、神桌等大型家具,待自己磨練有成,從年輕師傅到開始被人喊作「清田師」時,台灣早已禁伐多年,倚賴東南亞國家大量進口木材,中式家具也不敵大量塑料家具的簡易輕便,於是清田師開始轉向裝潢業的工作,在工班負責木造門窗、隔間製造等工作。
木工僅是裝潢工程的其中一部份,因此他也開始有大量機會結識油漆工、泥水匠、板模師、玻璃工人等鄰居友伴,內湖里簡直就像小型的企業社,在職人的一刀一木下,建蓋出不少地方人的堅固家園。
傳統工藝美感實用兼具
對清田師而言,隨著潮流的趨勢,木作工藝與中式家具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使用鐵鋁、塑料的歐風家具,然而,現代家具不但損壞及汰換率高,只要少一個零件就得將家具全部替換、淘汰,反之,重視卡榫接合,幾乎不用釘子黏膠的中式家具,只要師傅功夫好,不用修理就能傳承好幾代。清田師對木作家具的自豪展露無遺。
現今,儘管清田師已是退休狀態,但仍有許多街坊鄰居習慣找工法細緻的他來協助,而有了更多彈性時間的他,也開始研習書法。他認為,藝術的美感是相通的,因為木作細緻的技術,需要思考如何組裝,這與書法如何不斷筆,寫得行雲流水,背後的邏輯相符相成。
在內湖里五福路民宅後方,這間木工結合書法的工作室,完美榫接和師與清田師對木作的堅持,也見證了香山人從木作到裝潢業的流變。
文:鄧君婷
圖:陸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