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大湖】腳踏鐵牛駛過半世紀,張瑞麟

 




收養人家

瑞麟伯,民國三十三年出生於新竹縣竹東鎮二重埔,四歲時來到大湖,在阿三坑住上一年,才搬到德勝坑定居下來。「我四歲被賣的,二千六百塊」「當時是姓鄧的賣給我們姓張的」他語帶戲謔又有些淒苦的訴說這段往事,即使收養在當時社會是常態,從瑞麟伯的語氣中,仍能感受到心中的不平。

鄧姓本家有五個兄弟,張家則是沒有。爺爺某次知道張家沒生兒子,說:「如果妳身上有兩千二千六百塊,我家一個小孩就給妳當孫。」原本聽來玩笑的一段話,隔天天光時就被揹回大湖,成為張家的養子。


瑞麟伯的鐵牛車已陪他走過四十年歲月

四十年牛車路

自小隨著父親下田耕作,對於農務駕輕就熟!十八、九歲在鄰近山頭受雇,每天砍相思樹、燒木炭,一身健壯精實體格,也在那段勞力密集的時光中養成。退伍後回到家鄉,準備找個穩定工作。拿著自己辛苦攢下的二千元,加上農會借貸的三萬元,才湊齊買入第一台三輪車(註1,民國五十六年開始他的載貨人生。

他談起第一次上路情形,正逢農家收成幫忙載送稻穀,卻什麼都不懂!不清楚限重六百斤的規定,一下子被警察攔阻,罰款六百元,成為他首次啟行的難忘回憶。一件件載送累積,車子負荷重量少、平衡度不足,隨著事業起色又換上兩台車,才輪到目前手頭這輛。一開,就伴了他四十年光景。

泰半工作人生,皆是在鐵牛車駕駛座渡過。農忙時開著鐵牛仔載稻米、肥料;農閒時村人建房,就去幫忙載磚塊、砂石,賺些散工的錢。平均一次六米的車都要搬上三台才行;連同自家房舍也是自己開鐵牛車拖材料回來建的。瑞麟伯自豪地說。


扛稻挑肥討生活

六月稻穀收成季節,常常一整個月都必須守在農會倉庫,無法返家休息。約莫半夜十二點,就得排隊等待。還得多找兩、三台車一起排,每個人都搶著想做。八點農會上班,開始點交第一趟,一天能跑上三回,最後一趟交完剛好農會下班。「那時開三輪的都像我這樣的體格,要載又要搬啊!」是非常需要體力與專注的工作。

稻穀一包一百多斤,一次有三千多包。秤足數量後,十筢、二十筢,兩個人扛,都得靠兩個肩頭背上車。有時從早上八點做到隔天上午八點,整整一天一夜。米糧之外也運送農用肥料,一次承標下五個里,茄苳、大湖,最遠送到中隘、南隘,一包賺個十元,一季運下來也載上兩、三萬;並非送到定點即可,還需要挨家挨戶的幫忙配送。扛到家裡堆疊整齊,農戶滿意蓋了章,他才領得到錢。平均一輪要載上一個月。是粗重又勞苦的體力活。



瑞麟伯幫忙打理著金教岩中的大小事


回歸田庄人

瑞麟伯開著鐵牛車四處載貨外,同時是農會第八屆小組長,協助分發通知單與肥料事務;七十四年到清潔隊服務,是上午班時間下午回家不休息,繼續開鐵牛車外出載貨,為求家中七個小孩溫飽,打拼到九十四年才真正退休。

十八歲時接受老一輩扛轎訓練,從四人扛到八人全部經歷過,也開始幫手金教岩廟中的大小工作。第一屆委員會便是由他籌組成立,也擔任五將會長(註2)。一直到現在,香客要進香、貼香條,祭拜之前都會跑到瑞麟伯家中喚他。

目前仍有兩、三分農地在栽植。他說,當時整個德勝坑開始機械化耕作,他是第一個人。從三隻腳的耕耘機開始推起;四株、六株,插秧機 一台台換上。種自家的稻田,也代耕其他農戶已經不做的地。即使小時候是被收養長大,他還是靠著雙手搏,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

 

註1:鐵牛車,俗稱鐵牛啊。早年以人力手搖啟動,後期改用馬達。過往農村載運物資以牛車為主,至民國五、六十年,機械漸次普及,引擎開始取代牛隻。農民便在牛車一詞前加上鐵字,鐵牛車一詞因此而來。
註2:五將,五營神將。道教信仰中,為廟宇抵禦邪魔的護法、兵馬。分為「東營九夷軍-青旗-青龍」、「南營八蠻軍-紅旗-朱雀」、「西營六戎軍-白旗-白虎」、「北營五狄軍-黑旗-玄武」、「中壇三秦軍-黃旗-黃帝」。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