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大湖】大湖老宅五十年新生,曾文雄

 


位在大湖田間小徑,走進發現別有洞天,映入眼簾是二連棟磚瓦古厝,巍巍然聳立在此方圍空間五十多年歷史,包裹著新與舊的生活痕跡。這裡,是文雄大哥成長所在。


家族起源

文雄大哥追憶,自曾祖父開始,便住在大湖菜瓜坑(註1)一帶。聽聞家族初來經濟拮据,居所比現下位置更往山區移動。民國五十年左右,才搬到平地蓋房搭屋,後經一次次修整成為如今模樣。

其家族來自福建惠安,他也曾經返回家鄉尋根;曾曾祖父有四個兄弟,四個家族支系因此延續。隨著時間流轉,四大柱(註2)漸漸分家而搬下山頭,有的住在西邊、有的住在東邊,不過都在方圓兩百公尺內。

「在地關係牽連起來,每一個都是親戚。」地方有著曾家、鄭家、李家、陳家四個本宗姓,其中以曾家人口最多,再來是鄭家。大湖人口結構簡單,多數人嫁娶相鄰,整個村莊彼此熟識,是早年庄落樣態。

家族以務農起家,幫地主耕作。直到爺爺那代,政府進行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才開始擁有自家的田產。「笨祖先!笨祖先!不懂得趁早登記土地!」文雄大哥提到,雖然土地釋出,但是老實不懂法規又缺乏經驗的先人,依舊無法在浪潮中為後代保留下更優渥生活。


產業變遷

村里以農業為主。圳流未至、水源不足,種田多吃川河、水塘,地方上的池全是共用,一點一滴孕育田土。

雖然地方人多下田討生活,民國六十到八十年前後,垃圾隊,也成為大湖街頭巷尾的大眾職業。「當時種稻收少,工廠屈指可數。村民就兼著收垃圾。」上班工作、下班種田,反而成為地方主要日常模式。「種田的人很厲害!種田、割竹都在晚上,然後明天就繼續上班。」夜半巡視田園、水圳,幾乎是家常便飯。農民辛勞不言而喻。

民國五十年左右,庄里才出現第一間鑄鐵坊,是全村唯一一家工廠,直至九十年之後才有第二家。大湖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步調,沒有立即的快速發展,農村樣態至今亦然。


修整後美麗老宅,內裡同時包裹著新與舊的氛圍


大湖成長

回憶童年老屋生活,大家族一次煮食二十幾人份三餐。「小孩不知道餓,有時一天頂多吃一、兩頓。常常都是要煮給豬吃的地瓜!能吃到米都是幸福的。」吃不夠,就到溪裡抓魚、抓青蛙來烤。吃飽早早就上床,也不會寫作業。

家中兄弟姊妹七人,在當時是常態。他說,「五十年代後出生相對幸福,四十年次就沒這麼好命!鄉下地方,小學能唸完就很不錯!」農忙時節,小孩都得回家幫手,不然就是寒暑假到紡織廠當童工,比較起現今,相當的辛苦!

小學讀大湖國小,校舍仍是瓦房。經年拆拆建建,也已不是文雄大哥曾經模樣。到六年級都沒帶過便當,中午一到就步行回家,往返走上一個半小時,只為吃上一頓午飯。「說吃好吃壞,那時候家裡窮困,也不清楚怎麼樣是好壞!」

雖然不比都市繁榮,但是鄉下仍有它一套娛樂方式。通常晨起五、六點,騎車上學途經甘蔗園,便會偷拉個幾枝下來吃。主人會追趕、會叫喊。「嚇嚇小孩罷了!不會真的打罵。」鹽水溪支線上,夏日放學都不走馬路,直接涉溪而行。「以前任何時刻下水都抓得到魚。」一下課,馬上相邀到河邊玩耍。早年日子清苦,卻也是文雄大哥的美好過往。


離鄉打拼

初中就讀香山中學,每日都得騎車跨越山嶺,單趟花上四十分鐘,才能抵達學校。道路崎嶇顛簸、沿途無燈,冬日一來,四點多就要趕緊踩著車回家,不然五點天色一黑便伸手不見五指。

在地發展停滯,民國八、九十年前後,年輕一輩多向外衝刺事業,而不願留居家鄉。

文雄大哥初中畢業離開大湖,靠著半工半讀唸完大專。期間在西餐廳端過盤子,也做過聖誕燈泡工作。他說那是勞力活!每天裝貨櫃、疊貨櫃,跟著開起貨車東奔西走。當年聖誕燈勢頭好,常常一個暑假就可以賺個十多萬元。薪酬相對優渥,對於身體負荷卻非常疲累。

表姊經營飲料食品生意,他在退伍之後也跟著幫忙,一腳踩入這個行當二十多年。四十歲跟著創業,新竹市泰半軍公教需求,皆是由文雄大哥提供。


歸返故居

回想起小時候居所,文雄大哥忍不住說:「那時候住的哪叫房子啊?就是個小小草寮。」地板是泥土,下雨時容易積水滑倒;豬牛豢養家中,人畜共生同一個空間是常態。家庭生活貧苦艱困。房舍,並不是那麼全然歡愉的記憶。

「為什麼要蓋這一棟房子呢?」他想著想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走得再遠,闖蕩一圈之後,你還是會想回家。文雄大哥以廟來比喻著人與故鄉的關係。他說,父親那一代就跟著接觸廟宇,信仰之於地方人,就如同根一般扎實,不論離家多久時間,每當神明誕辰,仍然會想回家看看。「地方在進步,什麼都可以改變,唯獨信仰不會。」

父親離世,兄弟姊妹便討論將老宅翻修,提供母親安養天年地方,也讓親族有一寄託之所。「父母百年以後,至少到我們這一代還可以回來。」每當清明、年節,總有上百人返鄉相聚,也融洽彼此間的情感。就如同早時金教岩建醮一樣,整個庄殺豬宰羊宴客那般熱切。

 

註1:菜瓜坑-位於大湖西側,遽聞早年以栽植菜瓜為主得名。今大湖國小位於此處。
註2:柱-宗族分支台語慣稱。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