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回憶
柯文斌,鹽水人,新竹市改制前的最後一任香山鄉長。對於地方瞭若指掌的柯文斌鄉長,談到由於香山土地狹長的地理特性,從唐山過來的開台祖,都是同個宗族一路從海向山延伸。最早的林姓宗族一路到寶山都是林家的庄頭、還有後來稍晚移入的陳姓、王姓;柯姓宗親,是從大甲一路趕羊,到鹽水之後定居,這幾個宗族大姓,奠定了鹽水的人口基礎。
從小在鹽水長大的鄉長,對於地方濃厚的人情味特別有感覺。在電氣尚未普及,也不可能有電風扇的古早時代,鄉親在樹蔭底下乘涼的時候,只要有人走過,彼此都一定會相借問,每個人都知道來往的人們住哪,關係非常緊密。雖然不久之後開始戰亂,戰後的生活也苦,但是農村社會自給自足,總還有自己種的地瓜可吃,不像歷經轟炸的市區嚴重缺糧。
之後,從大陸撤退到村子裡的阿兵哥,很多都住到鹽水王家大宅院的兩個院子。阿兵哥會在那裡做基本訓練,院子哪邊能睡、哪邊能吃就短暫住下。阿兵哥們不時會拿饅頭,給村裡的孩子吃,鄉民與軍人彼此之間都處得非常好。過年時,還會看到阿兵哥拿著機關槍,架著射擊當鞭炮慶祝。當時小小的鹽水村莊,看到了台灣民族的一種大融合。
農學歷練
民國三十七年入學的的鄉長,當時已經7歲。不過因為戰爭緣故,班上從7歲到10歲都有。讀完六年的柯鄉長,談到當年資源不足,他逗趣地說著:「雖然我們二、三年級的時候推行國語運動,不過當時是連老師發音都不標準,經常會教錯,有時候會用閩南語講,譬如說『風』,客家人就比較標準,台灣人就『轟』。」
進入到光復中學初級補習學校,每天坐火車通勤的日子,鄉長在困苦的年代,放棄了保送,由於當時的時空環境背景,再考量到父親所說,讀農業專科起碼回來家裡還可以耕田。鄉長最後考取了苗農的畜牧獸醫科,想說讀獸醫科,在當時養豬盛行的年代,起碼可以靠著閹豬討生活。
因為這門專業,鄉長離開學校之後,第一份工作便是前線的防疫員。鄉長說到,現在已經很少聽見有豬瘟,功勞都必須歸功當時的防疫員。當年身為防疫員的他,拿著養豬名冊,挨家挨戶拜訪,哪個養豬戶住在何處,養幾條豬,大豬小豬,一清二楚。普查的時候都會打預防針,一頭大豬四塊錢、小豬兩塊錢。不過農村社會,窮苦人家多,每當鄉長看見家中經濟狀況不佳的養豬戶們,都不會向他們收錢。
鹽水之子
結束防疫員的職務,在富榮農藥、農會等單位輾轉服務幾年之後,擔任後備軍人輔導中心主任的柯鄉長。一來,由於見多識廣,能力獲鄉親認可;二來,鄉長父親在地方上樂於助人、廣結善緣,學識涵養在鹽水鄉親之中頗具好評。因此,鹽水里民連夜招集,盼望他出馬競選,感受到鄉親的熱情,鄉長下定決心,告訴大家選舉不是靠他個人,唯一的機會,只有靠眾人幫忙才能勝選。
選戰過程之艱辛不足外人道,最後靠著鹽水鄉親們眾志成城,與團隊分頭跑南北香山,支持者甚至日日守夜,無條件出錢出力幫忙鄉長,只為了將鹽水之子推上鄉長寶座。最後在選鄉長的時候,從鹽水里擴充至整個南香山,柯鄉長幾乎每個里都拿三分之二的票。鄉長說道,能夠選上鄉長,是靠著農村社會庄頭厝邊的合作,以及過往的人生累積;當然不能忘的,還有香山鄉親們在整個過程中的送暖與鬥腳手。
「只有在愈艱苦的地方,大家的親情、友情凝聚在一起的團結力量就愈大。這是現代人想像不到的緊密關係,我到現在還是很珍惜鄉親的力挺。」處處以鄉親為重的柯鄉長,身上經歷的地方人情味,與厚重的生命經歷,交織成濃烈的醍醐味,是專屬於鹽水的味道。
文:劉家維
圖:沈華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