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鹽水】自由自在作穡人,陳山玉



舊時鹽水

陳山玉,鹽水人,日本時代由於戰爭緣故中斷學業,只能讀到小學四年級。幼時的回憶,除了念書之外,便是走過戰亂的水螺聲與追逐防空洞的日子,內湖農會前的轟炸痕跡,是永遠忘不掉的畫面。

「戰爭的時陣,什麼攏沒,連厝外這條路,以早也是很小條,頂多只有牛車能過。以前的時代,有腳踏車都很拼了,更不用說路只五吋寬,兩邊發草是可以有什麼發展?」山玉伯述說著舊往的鹽水記憶,除了做事,依然是做事,在連米飯都是奢侈品、豬肉都還得等配給單的時代,農田與大海,是他唯一的記憶;耕田、討海、插蚵仔、冬天捕烏魚仔,晚上吃飽還得跟著抓鰻苗。

說到捕鰻苗,山玉伯也感嘆著,現在鰻苗已經沒人去抓,年輕人很難體會這種辛苦,因為進入到工業社會,大家都去工廠。不過捕鰻苗也有時代上的差距,像是現在十月、十一月去捕鰻苗所賺的錢,因為現在鰻苗價錢比較好,就比工廠一個月的薪水還要多。但因為早期捕鰻苗辛苦,一尾都是幾角幾角收,加上插蚵仔的活也辛苦,慢慢地舊時近海漁業的榮景,轉眼成為了夕陽產業。

 


討海較自由

古早的農村社會,沒有太多娛樂,卻是活得自由,這也許是山玉伯後來在地方走進工業時代之後,依舊沒有到工廠上班的緣故。「我來海咧,去討海拼一下,較自由啦!時間自己配,討海的時陣,代誌攏是自己分配。不過鹽水港大概嘛是這個時候起變化,就是討海作田的人變少,做工的人開始慢慢變多。」嚮往自由的山玉伯,談到地方變化最大時候,大約就是在他最不自由的階段:當兵。

民國四十五年進入當國民政府第一批台灣兵,雖然因為政策之故,提早四個月從金門退伍。說起軍旅生涯,山玉伯的記憶印象最深刻便是敲石頭。「一樣是在幹活啊!只是從討海換成敲石頭,整天都在敲。」打趣地講到當兵的日子,山玉伯總能把艱苦的生活,輕鬆地帶過。

「說起當兵,我算是幸運的了,那時陣老總統說,要提早四個月回去讓人生一些小孩,所以我當兵大部分都是在敲石頭,敲到退伍,沒參加到八二三炮戰。」

山玉伯也談到,敲石頭的防禦工事雖苦,但對照當時族群之間,台灣兵與外省籍軍官間因為語言溝通不良造成的諸多困擾。敲石頭這種簡單的勞動活,靠著彼此比畫幾下還是說得通的,大家反而沒有太多負擔,平安地度過軍中生活。

  

王爺與廟會

長興宮的王爺信仰,也是為人所稱道。山玉伯提到日本時代美軍空襲時,轟炸機還沒來之前,晚上王爺就先出來巡,像打更一樣叩叩叩三聲,村裡的大家就知道明天又要空襲,靈驗的長興宮王爺廟,也讓地方信仰更加興盛,凝聚了庄頭鄉親的人心。

宮廟信仰最鼎盛的時候,就是竹南媽祖間的五十三庄頭遶境。在山玉伯十幾歲的時候,大家都是用兩隻腳實踐對神明的虔誠。從竹南龍鳳宮、中南隘一路到頂寮,沿街敲鑼打鼓的陣頭,還有各宮廟的家將,大家扛著神轎就這樣浩浩蕩蕩熱鬧一個星期。老里長還在的時候,山玉伯和大家總是揪一揪就去湊熱鬧。

而在中華路都還不存在的年代,從竹南一路到香山的庄頭,會有如同現在大甲媽祖遶境沿線一般,民眾自動自發擺出供桌,祈求神明保佑,也犒賞陣頭辛苦的弟兄。

「整路都有點心好吃,走到哪肚子餓口渴就去吃,大庄頭都不用擔心餓肚子!七月十五的石鎮大家會來籌錢,逗陣大拜拜,一柱(宗族單位)一千五,大家一千五拿出來給宮廟處理,晚上就可以來拿東西,回去就幫你處理就對了。我攏會去佮老里長去買,以前就是老里長在處理這些事。他如果要做什麼,或是誰要幹嘛會跟我說,我會去觀摩會去揪這樣。所以以前人跟人之間比較會聯絡感情。」

說起廟會遶境的舊時記憶,山玉伯的眼底盡是對鹽水地方人情的肯定與驕傲。

  

文:劉家維
圖:侯凱程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