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庭困苦日子
任朝宗,在中埔長大。父親是水泥工,每天忙碌於粗活之中。由於祖先留下四、五分田產。所以在未懂事的時候,便要幫忙家中田事,全家必須很努力,才能維持基本溫飽。在農業社會,舉凡插秧、割稻,幾乎都是當代孩童們共同記憶,他也不外乎如此。
自已擁有三個兄弟、五個姊妹,即使在當時也算是大家庭。因此無法繼續升學,國小畢業之後,就到印刷廠工作,從學徒做起,賺取一日五元的微薄收入。期間,上午七點半就要步行到市區上班,下工後就得幫忙農務。星期天放假也無法休息,要跟著到山上砍柴。當時他也才十四歲而已。
新竹市政府公文夾也出自他之手 |
印刷廠小學徒
從學功夫開始算起,朝宗伯吃印刷這行飯已將近五十年。「學徒時候很辛苦!師傅一聲令下,什麼都得做,跑腿扛物、打掃清潔啦!」他說就像個小童工。當時學的是活版印刷,需要負責拆版。一篇文章印好後,要將鉛字各別歸位,以便下次製版時能重新組合。這也是他學習技術的開端。
二十八歲結婚後決心創業,花幾萬購買機械。印刷廠房從創業使用至今,就如在中埔出生成長的他,不曾改變過。開印刷廠收入並不如想像多,朝宗伯說與被人聘僱比較,僅好上一些而已。起頭生意不多,多用代工方式,大廠承包的工作再轉給他來處理。最常印製的,是學校的作業簿。雖然是小工作,卻也是他累積基礎的要源。
社區工作協力
參與社區發展協會超過二十年,從發起時便是會員,跟著當時的理事長共同創會。其後也當選理事,成為兩屆理事長。協助在地推動媽媽教室、巡守隊與各項課程、活動。對社區付出不遺餘力。熱心助人的朝宗伯,本身也是三十多年的義交。傍晚鄰近的馬路街口,總可見到他的身影,賣力的指揮交通,維護用路人安全。
農業、工業至科技社會
回顧著中埔過往身影,他說小時候遍目的田野,早已被一棟棟住宅大樓給取代。「現在鄰居大部份都搬到外地去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科技社會,對我們這些六十多歲年紀的人來說,全部都經歷過。時代變化真的很快!」
五十年後的今天,活版印刷已鮮少可見,逐步轉為傳統藝術形式。電腦排版快速方便,取代舊時的技術。「新竹市還做鉛字的,連我只剩下兩家啦!」朝宗伯提到,今天的資訊發達,越來越少人靠印刷。以前常印的邀請函,現在手機傳輸一下就到。「我們連巡守隊排班也改用LINE了...」以前一天接單超過十件生意,現在一天有一件就已算不錯。許多早年事物的漸逝,或許如同活版印刷的沒落一般,傳統並不是消失,而是漸漸被選擇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