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中埔】蔡厝職人泥水師,林水枝

 


 

兒時中埔往年景

林水枝,出生於民國三十三年,適逢戰爭結束前後。憶起早年地方樣貌,他說從牛埔東路一帶開始,遍目所及皆是稻田,住家相當稀少,一鄰還不到二十戶。 

成長於中埔蔡厝,回想起蔡厝那一條老路,也只有三米寬而已,頂多兩部車距離,要會車都相當困難。當時上學也都必須經過。路是以石灰頭(註1)鋪的,一顆一顆的,走完腳板都非常疼痛。

從前店家少,鄰近只有一、兩家雜貨店。村人若要採購買賣,就必須走到幾公里外的西門市場。直到民國五十五年左右,東方窯業成立於此;至其後正隆紙廠設置,經濟型態轉動,人潮才逐漸隨著變化。

 

農家生活苦樂事

父親於三七五減租時,向地主租用農地耕作。小時候懂事開始,便要幫忙家裡農活,犁田、插秧都一個人來。那時地方上有幾家碾米廠,收成之後,農民多會存放在自家米倉。他回想家裡的米倉,當初還是父親用竹子自己編織的,可放上一千多斤稻穀。而等到要吃米時,挑個一石(註2)到碾米廠,請他們幫忙碾成白米。

那時還有五分車路,都用來載甘蔗。以前五分車從槺榔起,到南勢通到大庄。每天載滿甘蔗的火車,約莫在傍晚四、五點從鐵道駛過。「小時候很調皮!才十來歲。看到火車過來,就從後面偷抽甘蔗。車上若有人,還會拿甘蔗頭偷丟他們。」水枝想起當年,不好意思地莞爾一笑。

 

四處零工渡小日

小學唸到六年級,畢業之後沒有工作。父親知道隔壁人家在開古井,便叫我去幫忙拉繩子,一天賺個五塊錢。以前打井都是由人力進行,由師傅綁著繩索垂吊到井裡,挖開的泥土用畚箕裝滿,再由三、四個人拖拉至地面。大約掘上四、五公尺深方能成井。

到十六、七歲時候,開始跟著去挖馬路,裝設自來水管線。從新竹高商一路做到動物園;後續也挑過砂石、鋪過柏油,林林總總各式的工地活,成為他青年時的印記。直到十八歲接觸水泥工作,幫人家打地基、做泥水,才真正定下來。

  

協同社區巡守隊工作

泥水師傅生涯夢

有次,一位師傅主動提供器具給水枝,邀請他一起做泥水。開啟他兩年多的學徒生活。他說,以前老師傅怎麼說、你便怎麼學,沒得討價還價。最困難的是天花板部分,假如技術沒學完整,一抹上水泥就會脫落下來。在台灣經濟起飛時,水枝伯也在這一波密集建設浪潮中,找到自我的工作定位。

約莫民國四十八年左右,在他服兵役之前,就承包下蓋大樓的水泥工程。當時是南門市場一棟約五、六十坪的房子。他設法找到二十多位工人支援,才有辦法如期交工。「那時候也不知道哪來的膽子,每個人的年紀都比我大。」完全的初生之犢不畏虎。「包一坪工程,需要用多少水泥、多少砂石都是學問。」水枝伯自得地說。

在少有機械化的年代,近兩百包的洋灰(註3),靠著兩班人力才敲得完;不管樓層有多高,也只能依賴雙肩,挑著石子上下爬。在那能吃苦就冒得出頭的年代,這般的辛勤顯得平常。今日建設多用機器處理,水泥也不需再用人力攪拌。而現代年輕人不喜歡泥水工作,鎮日辛勞且少相對報酬。但他仍告訴子女,到工廠上班固然待遇穩定,但是等到五十多歲,得退休了,人家一刻都不會挽留。但是泥水工擁有專長,不管幾歲,只要身做得動,仍然會有業主找上門。

或許如同水枝伯在工作順利後,親手蓋下自己的房舍一樣。即使是粗活,但他仍有著堅持與理想。不隨著地方產業興起就搶著進工廠,反而找尋著一技之長,不躁進,慢慢累積經驗,走出自己的人生。

 


1:早年路面以石灰鋪製,其中會混入小碎石、甚至蚵殼灰,時常銳利顛簸。
2:用來量米的容積單位。
3:一般指水泥、混凝土。硬化後強度高,長期泛用於土木水利等工程。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