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港南】港南四屆多老里長,韋石池

 


 

小時的老港南生活

韋石池,二十二年次,出生在港南。九歲時就牽牛犁田,十三、四歲便學著插秧。父親是討海人,出海沒空時,他便負責家中農耕工作。八、九歲左右,有機會才讀上兩年日本書。家庭生活困頓,根本沒鞋可穿,經年都打著赤腳。早年多是石頭鋪路,相當的顛簸。遇到冬日下霜時更是難受。但是鄉下小孩身強體壯,經常光著腳走上整天也不覺得痛。

小時候讀書時,都要走到南寮上課。當時香山、牛埔學校都已無法容納。念兩年左右開始空襲,他也跟著到桃園觀音疏開(註1),沒辦法再繼續念書。小學無法畢業,便跟著父親捕魚,養活一家十幾口人。「環境所逼也得咬牙撐!」他無奈地說道。父親當時與朋友合股一艘船。天氣晴朗時,三更半夜就得騎著腳踏車到港邊,搶時間趕著出海。十九歲時甚至要到高雄、南方澳一帶,做兩、三年後,二十一歲服兵役,才暫時結束海上工作。他說同年全里僅有兩個役男甲上體位,辛勤的海上生活,反而帶給他一副強健的體魄。

 

四屆多里長的成績單

由於日本時代只讀兩年,趁著服兵役時自學,拿書閱讀並跟著練筆,才漸漸地能順利書寫。曾經任職港南四屆多的里長。父親當時是村長,民國六十二年時,兩屆尚未做滿便離世。庄內耆老便邀請他接任,開始踏上政治這條道路,一路從村長做到里長。那時新竹共有一百零三個里、十三個聯里,當時被選任為埔前、牛埔的里長代表,新竹市政府常請他提供市政建議。

剛就任時候,港南沒有瓦斯、沒有電話,甚至連水溝都還沒有加蓋,環境相當不佳。那時屬於海埔新生地關係,在第二屆里長任內時,爭取到港南工業農村特別區,總共一千多萬補助款。完成排水溝、柏油路,港南青年育樂中心亦是當時成績。他說這裡水清、人潮也多,希望藉此創造在地機會,也讓新竹民眾多一個遊憩空間。


石池伯與朋友們出遊合影

漸行漸遠的海岸線

港南早年是鹽埕,用土圍出區域,灌入海水曬鹽。鹽場在當時是隨處可見常景。往年石池伯一家子都在港南海邊收鰻苗,對村裡每個人都熟識、感情也好。那時價格高,一尾一、兩百元,是重要的收入來源。是人與大海相鄰的時代。填海造地後,現今距離海邊將近三公里,仍然在捕魚,但是已經不用船了。「我們叫做討小海,牽罟、插蚵那樣。」海岸淤沙及汙染問題,使得港南的海不再平易近人。就如同海埔新生地一般,或許填掉的不僅是海水,還有在地傳統產業,以及老一輩人的回憶吧!


 

註1: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台灣受到美軍飛機空襲所施行計畫。將民眾遷往鄉間或山區避難,盡量降低傷亡人數。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韋石池(照片提供)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