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代海軍工員
何金池,十六年次,已屆九十高齡。年輕時經歷日本統治、教育。學校平均三個日本學生,才有一位台灣人,升學相當不易。因此徵召時,為了更好生活而決定離鄉背井,到日本擔任海軍工員。當時香山國小連同他在內有九人出發,現今已經都不在了。
成為海軍工員後,白天做工、晚上讀夜間部。那時候才十來歲,最認真、對死亡也不瞭解的年紀。從基隆港坐船出發,在船上吃、睡,花上十天才到日本。台灣那時總共有七期學生過去,共八千四百人。他也因此歸入日本籍,在家中排行老三,日名叫山本三郎。海軍工員的任務為後勤,主要在製造、組裝飛機。去了五年的時間,十六歲出發,回來已二十一歲。日本將敗之際,美軍於廣島投下原子彈。他描述,幸好當時身在東京,不然也成為戰爭底下的犧牲者。
![]() |
何金池-戴海軍工員帽 |
歸來台灣船長生活
他小時候就在港南一帶長大。靠海的地理位置關係,所以牽罟靠索、蘆藤毒魚,都是當時生活索驥。回到台灣後,他便開始從事漁業。擁有自己的漁船並擔任船長,以合股方式與朋友共同發展。
開始採用機械船,從南寮漁港做起,接著到花蓮港、南方澳一帶進行外海捕撈工作。現階段已退休,過著與海軍聯誼會兄弟聚會,偶爾耕作家中田園的生活。漁船則由兒子繼承,延續家族事業。
海的變化心的變化
幾十年來,海洋產生莫大變化,漁業漸漸沒落。這情景,使金池伯有些感傷。他說:「南寮一些船都賣光光,剩下我還有船。以前用木頭、一艘小小的,用帆靠風。慢慢越換越大,船卻越來越少…」現代設備及技術雖然進步,但是漁獲量卻大不如前。
廢水汙染、流刺網濫捕。以前單純的牽罟,一拉網都有幾千斤魚,一天甚至有上萬斤。每個人下去挑,都得花上老半天才挑得完。回溯過往情形,讓一生從事漁船作業的他來說,顯得有些難以言喻的無奈。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何金池(照片提供)
圖:沈華葦、何金池(照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