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香山】品格教養實踐家,蔡錦煌

 



品格為上人生觀

蔡錦煌,民國四十五年出生,成長於香山大庄。回顧家族歷史,他說祖先在明末年已經來香山地區開墾,時間至今約莫三百八十年左右。祖上當時擁有田產,全盛時期大概三千多坪農地在耕作。也留給他父親一甲兩分地,生活環境相當不錯。

早年家族主業為務農,地方也多種植稻作。而因為近海,漁業也是村落重要謀生方式。「以前家門口都有個埕,農村時用來曬穀。我們還會曬魚乾、曬漁網...錦煌伯的說法,替香山多元生活面貌刻下註解。

家族來得雖早,不過人口較少。但是幾代下來也出過許多不錯人物。其中有教導學童的漢學老師;他的伯父從年輕時擔任保正,也是多屆的村長及社區理事長。父母親是篤實的種田人,對於子女的品格教養相當重視。

早期田耕技術不發達,每到農忙時分,左鄰右舍就得互相支援工作;捕魚也必須齊心協力拉網,因此同庄里的感情融洽。而不論家裡是種田還是打漁的,孩子們從很小就必須學著幫忙。即使錦煌伯出社會後走向另一條道路,但是不管插秧割稻,還是牽罟拉索,樣樣都難不倒他。所以重視品德與多元成長的教育觀念,其來由自此。

 

鄉里教養推動者

錦煌伯在專科畢業以後,回到家鄉創業。民國六十八年,二十五、六歲的時候,從一個小小的企業起步,以經營塑膠加工(煌昇企業社)為主,製作玩具、雨傘等商品。在香山擁有自己的工廠。其後轉而發展化妝品產業(銘煌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專門製造口紅。對那時候的台灣來說,自己是第一批申請化妝品專利成功的人,還獲得美國方面認證。

曾任大庄國民小學家長會長、香山高級中學家長會長,亦是新竹市嬰幼兒保育協會創會長。民國七十幾年,由於女兒開始就讀小學,而受學校請託推動因材施教的多元分班,啟發他對於教育志業的熱誠。務農的雙親所重視的家庭教養,如實承傳於他的教育理念中,使得錦煌伯對於庄內教育推廣,總抱持著理想,渴望孩子能學習敬老尊賢的人格教養。在香山大庄成立「明道文理短期補習班」,也將此理想由非正規教育昇華。將庄里學童視為自己的子女一般,希望他們能有所成就、有所成長,是其終身的期許及目標。

 

明烈宮慶典

明烈宮慶典

蔡錦煌先生_明烈宮導覽

明烈宮廟老主委

明烈宮是香山、大庄里的信仰中心,在當地約有一百三十年歷史。他認為每一個在地人對明烈宮皆有其責任。促使其從民國七十年開始擔任主委;民國七十五年,覺得明烈宮需要有新血投入、需要有轉變契機,因此毅然決然介入其間。從廟產收入與支出的帳務整頓做起,解決信眾疑慮,使各項工作逐步透明並且系統化,是錦煌伯推展的核心。施行成果也讓其他信眾感到佩服。

「村裡幫忙蓋廟的義工,晚上去牽罟,抓到的魚多到你挑不動。同樣地點別人都沒有啊!」「美軍投下一個五百公斤炸彈,卻一個傷亡都沒有,村民不禁嘖嘖稱奇...四王府有祂的靈感啊!」制度革新之外,錦煌伯對於明烈宮事也是如數家珍!雖然多數傳說無法辨明真偽,但是其蘊含之精神意義,教化村人使其感念至今。使得明烈宮不僅是座建築,更是一安定民心的力量。對於推展教養品德不遺餘力的錦煌來說,宮廟反倒是他實現理念的另類教育場吧!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蔡錦煌(照片提供)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