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頂福】一生懸命製磚人,王朝



 


王朝伯從九歲開始手工製磚,五十二歲自海山磚廠管理職退休。回盼其人生歲月,近四十三年時光皆與磚頭為伍。現年八十二歲的他,將大半生命歲月投注於此。雖然目不識丁,但對於磚窯的歷史、演化,其知識與技術,卻不輸給任何專業人士。

 

日本嚴管

日本統治時期出生於頂福,小學時唸的是日本學校。唸書時是爭戰最頻繁之年。二年級時美軍猛烈空襲,隨後日本戰敗投降,以至於無法繼續求學。談到當時生活,每天上山躲避轟炸;要不就想方設法填飽肚皮。那時用配給方式,米糧及調味品都須以卷換領,連家中豢養的豬隻、牛隻,耳朵都必須打上編號控管(註1)。

家中不論種的、養的全數徵收,一星期僅有二、三兩肉可供全家食用。因為不夠吃,父親有時會偷偷藏些米,以便不時之需;全村也會聯合偷殺豬,這次殺你家的、下次殺我家的。他說,當時每個庄內都有一位抓耙子,經常通風報信。每每見到他出現,都要抓閹雞當禮,避免向日本警察告狀而受責罰。

 提起苦日子,王朝伯說,日本時代至少還有配給,等國民政府來到期間,卻連買都買不到。眾人期盼戰後的安定生活,反而不如他們想像。

 

磚窯演進

提及磚廠作業,王朝伯說從卡車運土進入廠房,就已經是開始。將原土加水攪和,以機械壓製為長條形,再用鋼線絲切割所需大小,以台車推到門埕曬乾,最後進窯爐烘乾,磚頭才能成樣。塑形、燒製外,載送與搬運也都由工人靠雙手進行,是相當勞苦的工作。

他說道:「磚窯可分為竹筒窯、目仔窯、八卦窯與自動窯。」最早期是「竹筒窯」,顧名思義,其外觀有如一截埋於泥土中的竹管。特性為從頭到尾燒成,門才可進出。產量低、使用不便利,一入窯,總得派人守個兩、三天,完成了才可以離開。而後為「目仔窯」,其形為一目一目(間),共十三目(少則約十目、大至二十幾目皆有)。不同於「竹筒窯」,一目燒製完畢即可送出,不必等待全數完成才開窯。

由於磚頭供應需求量增加,業者遂行連續循環的生產方式,「八卦窯」因而產生。其形如同八卦,可以邊出邊入,無須熄火,是一種獨立窯,產量增加許多而成為當年主流。直到機械化的「自動窯」問世,其他方式也漸漸走入歷史。

以他對於磚窯的熟識,品質最佳的是「目仔窯」,也是幾乎完全依靠手工的形式;最差的是「自動窯」,做出來的成品質地鬆又脆。提到各式磚窯樣貌、功能,王朝阿伯如數家珍,一一詳細介紹,其對於磚業的投注時間與情感亦可見一斑。


中華路181巷磚廠遺址依舊佇立在止

中華路181巷磚廠遺址依舊佇立在止

製磚師傅

小時候機械不發達,頂多用手工方式,他便學著以泥漿塑形、鐵線切割,從這個原點開始認識製磚。那時是以塊計價的年代,一個磚才幾毛工錢,還得自己找場所陰乾。一天要做超過五千塊磚,才有辦法過冬。生活很艱辛!

十五歲則從事挑磚作業,由於家中債務,一定要一口氣挑上二十五擔,才願意休息片刻。剛起步時,常挑到腳無法踩自行車,也下不了床鋪的狀態。一天薪水也不過十五元。

走過從軍、娶妻、生子,在頂福庄內完成人生大小事。小童工起觸碰製磚工作,到年輕時挑磚、工廠製磚;擔任管理職成為副手,輔助廠內大小工作。直到雙眼感到昏花,身體無法長時站立。時代演進,混擬土建材興起,磚瓦業需求量銳減。人跟著物,慢慢走下歷史舞台。「一生懸命!」或許製磚對於王朝伯來說,這是一句最佳寫照吧!

 

註1:日本時代施行經濟統治,採糧食配給機制。豬隻養殖也需要登記數量,並於豬耳上夾錫片做記號。宰殺前由獸醫檢驗豬籍,並於其上蓋印,任意屠宰者嚴格法辦。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