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更迭
吳順隆,民國二十五年出生於頂福一帶。「日本時代,哪裡都在空襲!」他說每當警報聲響,美軍B29轟炸機飛至,家家戶戶都得立刻放下手邊工作,找防空洞躲藏,過著逃難生活。由於位置靠近新竹神社,也成為居民疏開(註1)之地。
那時頂福尚未發展,房舍蓋在田中央,地方連條像樣的路都缺乏。「現在的中山路是用挑的挑出來的!以前沒有怪手吊車,都是挖水塘土來填…」順隆伯說日本時代修建道路,家中大姊曾經跟著做工。那時挑砂石,是以擔來計算,一擔頂多幾毛錢。挑一擔給一片木牌,結工時按木牌量來算。
戰事激烈!父執輩許多人被調至前線當軍伕,專門撿槍及運送砲彈。「三個兒子就調一個,不讓你斷種。」日子相當艱辛。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來台接管。他回憶,不論男女都是青衣馬褂;當時房子少、空屋多,許多士兵就直接借居民宅。
民國四十八年四月,調派至媽祖擔任砲兵,時逢八二三炮戰,雖不是金門前線戰區,仍然鎮日砲聲隆隆。彷彿日本時代後又重新經歷了另一場戰事。
工作生涯
小學時接受日本教育,唸不到二年級,日本戰敗而無法再繼續就讀。七歲開始幫忙種田、養牛,他說這是每天最基本的。比較起來當時家族中孩童少,因此別人養一隻,他就必須同時牽五隻。一天賺個五角錢。
十六歲時從事鐵工,學到一定技術;也專門幫地方鑿井,浸水庄、虎仔山都曾經駐足。隨後至鐵路局當工友,再到工務局,甚至學習引擎製作。兵役結束後,至工程打撈公司上班。
在一個機緣下,到台北建設廳營建處擔任技術人員,專門修築飛機跑道,新竹空軍基地也曾參與。「新竹這個跑道三公里,有任何裂縫我都要負責!那時靠美軍顧問團指導,石頭要過磅、水要過磅、沙也要過磅,都有他們精密的工法。」
之後到光亞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投入玻璃精密研究工作。後來回鄉與兄長一起開發氣泡紙,隨後甚至是赴中國發展,販售出許多架氣泡紙機械至深圳。一生工作經歷豐富。
![]() |
吳順隆與林建新先生 |
汀埔生活
早年頂福缺水,水利不豐之時,地方多種乾作,以地瓜、甘蔗為大宗。直到汀甫圳開墾完成,稻作才擁有充沛水源,在地形貌也因此改變。水圳、鐵路、省道,持續的建設增進頂福的發展樣貌。
灌溉農作、抓魚摸蝦,是順隆伯這一輩人的共通記憶。「很奇怪!把水隨便圈起來,就會有魚蝦可抓。」孩提的他們,總是將衣褲脫下,就直接跳入圳溝裡玩水。「有時候鱔魚沒抓到,伸進洞裡卻抓出水蛇。」豐水時鰻魚、鱔魚;枯水時摸蛤蠣,是順隆伯童年之樂,也補足兒時食物不足。
河岸沒有水泥,百草皆長。他說那個時代看不起醫生,也鮮少吃藥。病痛時,堤岸青草摘下研磨一番,或服用、或敷傷,病自然會痊癒。「所以這條水圳是守護頂福的生命之渠。」他不禁感念的說著。
毛蟹之歌
回憶那生意盎然之時,他說地方最多的是毛蟹。九月繁殖之際,渠道、水溝滿坑谷。半夜拿著手電筒照,很容易發現其蹤跡。
「八個人拿一顆鼓、兩個人提攻叉(註2),要去隔壁厝冤家。」這首他們童年琅琅上口的打油詩,多少道出早年風貌。「用茅草、蚯蚓在洞口逗弄,牠會以雙螯夾著,再慢慢拖出來。」捕抓到的毛蟹,多用來搗碎後餵豬;或者是製作成「毛蟹醬」配鹹,是以前鄉下的調味來源。
如今汀甫圳上游廢水排出,汙染整條渠道水源。河道也打上洋灰,清澄翠綠的水草也不復存在。毛蟹,也僅是他們記憶中的一段往事,茶餘飯後閒談的話題了。
註1:台語詞,老一輩指稱戰時因躲避空襲而疏散至鄉間。
註2:早年武器一種,鋸齒貌似鱷魚牙齒。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