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頂福】日本時代模範農民,張國棟

 


模範農民

張國棟,民國十九年出生在竹北六家,家中排行第三,由外婆帶大。兩歲才舉家搬遷至頂福,在此也居住八十多年時光。他說從前一地四處皆是田野,房舍多立於田中央,沒幾戶,就那麼稀稀落落的,但是左鄰右舍感情反而好。

日本時代,十四歲國民學校畢業後,便跟著爺爺在田間種稻。沒經驗,一開始腳步踩不穩健,爺爺總是忍不住笑罵他,「種這什麼鬼仔稻?」慢慢跟著長輩腳步走,才學會如何插秧。「腳放正才插得正距離抓八吋,不然空間、空氣會不夠。」因為師承專業,得過日本時代模範農民稱號(註1)。

早年田地是向人承租耕種,直到實施「耕者有其田」(註2),才終於擁有自家的田產。那時,承租兩甲多契約農地來種植水稻,山坡則是無須契約就任他們種植。一年必須付給田主七千斤佃租。在當時,一甲地一期約莫收成四千斤,租金便佔了總收入近九成,相當嚴苛!

就這樣,靜靜聽著國棟伯解說務農過往,便完全體會了,他說種稻是一門硬功夫、苦生活的道理。

 

張國棟與吳順隆先生

日本生活

國民學校畢業後,曾一度想到大阪從軍,五年就有兩千元軍餉。當時奶奶哭的傷心,想著一個孫兒好不容易拉拔長大,卻被國家輕易帶走,想到就難過。時值二次世界大戰尾聲,運輸船正好被擊沉,因而沒出航。一個瞬間,或多或少也翻轉了命運。

日本時代生活環境差,八歲才讀小學,不到一學期時間,因為染上冷熱病(瘧疾)而被帶回。回想當時每日顫抖,家人也不知所措!所幸最後自然痊癒。

轟炸最為猛烈的幾年,常常書包揹著還走不到一半,警報聲便響起。由於鄰近種滿甘蔗,高大的甘蔗叢,成為他們躲避的天然屏障。日本徵召做義務工,遇到空襲來時,就跟著日本兵一起躲在鐵道下,覺得危險才爬到山上藏。「那時是做小孩工,去到山上摘山茼蒿,摘回來煮菜給日本士兵吃。」

小時候頑皮,不知道害怕,跟著躲到山間,仍頑劣的與朋友爬到樹梢挑望機場,看著炸彈一顆顆空投而下,所產生巨大爆炸與光火。

提到日本時代生活情形,他說馬馬虎虎啦!家中種田者,有較多食物可吃,缺米至少還有番薯。徵收時期,經濟警察來到米倉中,四個角度一測量,就知道糧食的數量。擔心不夠吃喝,爺爺在外邊打一口防空洞,將物資藏在其中,避免遭收刮殆盡。當時擁有自家的土礱(註3),總在半夜偷碾米,再走私賣給需要的村人。那是一段在艱難中互相依存的生活過往。

 

八二三回憶

「都說外省兵雨傘一開就可以飛天!」他談到國民政府初來時,村民常常遭受士兵糟蹋。總操著國語破口大罵,並且隨意借用物品,借不到便偷。靠在水邊生活、洗澡,跟村人討水煮飯,家中的綠竹也經常被偷偷砍光。生活的壓迫,並未隨著時代改變而好轉。

二十九歲時,受到國家徵召,至金門參戰八二三。他說自己算老兵,已結婚並擁有三個孩子,因此減少四個月兵役。二十個月的軍旅生涯,主要在開山洞、鋪道路等建設工作。雖然未曾真正涉入戰場,但在那砲聲隆隆的情境中,也總讓人感受到命懸一線的凶險!

三十歲回到新竹頂福,國棟阿伯說自己是「黑杆子裝醬油!出去是醬油,回來也如是。」因而回歸田園。奶奶也曾勸他,可以出外闖一闖。不過他認為,田好不容易成為自己的,離開,就沒人願意種了。所以到現在為止,他依然日復一日的,守著自家的稻田、守著自己的本分,做一個安分守己的田庄農。

 

註1:同為民國103年度新竹市農民節大會受表揚傑出專業農民。
註2:臺灣於1953年所施行之土地改革政策其一,規定地主可保留水田三甲或旱田六甲,其餘由政府用徵收補償方法交佃農承租耕種。
註3:早年為稻穀去殼之工具。以竹篾編織外筐,內裡以紅黏土加鹽水拌合而成。農村時代稻穀存放於倉庫,有需求時,便拿一部分穀子以「土礱」碾磨,使糙米與穀殼分離。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