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樹下】騎鐵馬打造玻璃夢,吳春池

 


家鄉的母親河

吳春池,出身於樹下,未曾離開過家鄉。他說,樹(指樹下社區)北的客雅溪、樹南的三姓溪,這兩條河總勾起我許多美夢。身為家中老大,小時沒飯可吃。為了讓弟妹多吃一餐飯,只能選擇喝粥,不然就是到溪裡抓魚來吃。即使在外地當兵,仍念念不忘。總會想起每當黃昏時分、夕陽西下,溪畔兩側伴著黃槿、林投。海水漲起時,它,剛好就位在海水與淡水交界處,使得四季產生不同面貌。

庄里婦女生小孩,沒錢送禮便到客雅溪捕鰻魚,抓去給她做月子。他曾走過中國承德、河北,雖然比較起來,香山的河小一點,但在春池伯心中的母親河卻比它們任何一條更為美麗。

 

踩單車收玻璃

民國五十年,小學畢業後就去工作。因為家裡窮,畢業第一天就跑到新竹公園那一帶上班,用走的,單程有六公里。工廠叫合成玻璃(註1。每一天要在那炙熱環境下連續工作九小時。沒有周休二日的當時,每月頂多休息一天。他說,經常有人相勸,為何不選擇輕鬆一點的工作?

在當時,如果做其他工作,一天才兩塊錢,但是做玻璃卻有六塊。因此雖然炎熱、辛勞,他還是投入其中,也成為未來深刻影響他的起始。春池伯打趣的說到:「我那時候體力超群!六十八年當兵時行軍,經常從左營走到恆春,一去半個月。許多人都倒下,我還是站著的那一個。真的!小孩有時無須保護的太好,才能更快站在這社會。」

 

春池玻璃六百起家

一開始的時候,他與弟弟騎著腳踏車,挨家挨戶到處收玻璃。這邊收幾袋、那邊收幾袋。後來數量多了,就請三輪車幫忙。因為玻璃碎片割人,工人不願意搬,他只能跟弟弟兩人一起搬。後來才有一部小發財車,逐漸的走向規模。

當時香山工業區還是一片田野。他將當兵時存下的六百元,當作本錢,正式做起玻璃回收工作。在老家騰出一塊小小的土地,集中回收廢棄玻璃。就這樣,從三十坪慢慢變成五十坪、一百坪;從一塊空地、小小的廠房,走至今日樣貌,一路走來都樹下共生共長。

 

觀光工廠回饋鄉里

「目前每個月至少有兩百個貨櫃供到國外;台灣大部分玻璃廠原料,每個廠我們都供應到三分之一產量。員工也從二十人走到現在的一百多人。」他訴說著春池玻璃現階段成績。

「春池綠能玻璃觀光工廠」於一百零一年正式對外開放。是他對於玻璃回收產業精神的傳播;堅持放在樹下,也是鄉里回饋的理想。在工業一片西進的時代脈絡下,仍持續留在香山,除了不以錢來衡量自身價值的思維,也是不願員工離鄉背井、離開個人心中所屬那條母親河的想法吧!

  

1:為華夏玻璃的前身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