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的補網人
坐在自家門前,瑞泰伯正耐心地縫補著腳邊的漁網。這捕魚的漁網,每放到海裡一次,回來一定要修補。先將草屑、垃圾剔除,再用釣魚線將網子破掉的地方重新縫起。縫補的整個過程很需要專業技術,將繩子綁上結、製造出新的接頭,才有辦法讓網子重新接在一起。這樣大一張網、密密麻麻的網目,修補時常要花上整天。許多人寧願直接買一張新的網、將破掉的舊網棄置在海邊,也不願花上這麼多功夫來補網。看著瑞泰伯細膩沉穩的動作,可以從中窺見老一輩愛物惜福的溫厚。
貼補家計靠海邊
小時候的生活辛苦,家中沒什麼收入,住在海邊的他們,就靠著海邊有的東西賺錢,抓魚、蚵仔,有什麼都抓。「以前是抓那個什麼,虱目魚啦!那個苗啦,那個苗很小喔!差不多這個針這麼大,那個時候魚苗價錢好的,光一個魚苗一塊兩塊,最好價錢到兩塊,以前的兩塊等值現在的幾百塊,以前的兩塊很夠用。」一直到他十九歲,開始到工研院上班。一開始是去那邊掃地,後來被長官看重,升為正式職員坐辦公廳,直到六十幾歲退休。
開始上班之後,捕魚變成是閒暇興趣,還可以貼補家用。當時同樣在工研院上班的同事,許多人假日也喜歡來海邊玩,體驗捕魚的樂趣。例如有一種叫做「圍網」的方式,人要下到海中很深的地方,海水的高度差不多都淹到了脖子!然後要將網子張開一兩百公尺的距離,從兩側圍起,和牽罟有些類似,「那些魚吼,碰到那個網子就跑不出去了,就會串在那個網子裡面,小魚可以穿過去,大魚的話就卡在那邊,然後越卡越緊。」
然而,現在要能找到適合圍網或牽罟的地點已經不容易了;現在的魚獲數量跟蚌殼數量,與從前相比都減少許多。或許是因為過去新竹縣外海並沒有管制捕撈魚苗,造成魚來不及長大就被大量撈起的緣故。
養蚵捕魚當運動
今年已經七十多歲的瑞泰伯,在朝山海邊也擁有一片自己的蚵田,退休後的生活較多空閒,「就當運動啦!」他很自豪地說自己採收下來的蚵仔都不會泡水,是貨真價實的,要買的人都會自己來找他,或是跟他訂。有時賣得太好,一天還要去採收兩次。每當要去蚵田,瑞泰伯便會騎著他的「戰車」──裝載一籃籃蚵殼的野狼125,沿著泥灘地上蚵殼鋪成的道路,一路前往位在泥灘地外緣的蚵棚。跟著他來到蚵田,可以發現瑞泰伯的蚵架整理得非常整齊漂亮。他說這是有技巧的,從前養蚵是用插篊式(註1),現在大都用懸掛式,而懸吊著的蚵殼不能離泥灘太近,也不能掛得太密,不然海水會不容易進來,容易淤沙。而當泥沙越積越高,就要將掛蚵殼的線拆除重新升高,這個工程也是很費工夫。
不管是捕魚網或是照顧蚵棚,都需要十足的耐心與細心。望著瑞泰伯在豔陽底下,穩健穿梭於蚵架間的身影,身後襯著海灘、海景與藍天,不自覺中也會隨著他的腳步,深深愛上這片美麗的海洋!
註1: 插篊式為將竹子垂直插於沙灘,讓蚵苗自然附著在上面生長的養殖方式,也可以剖開竹子尖端,將蚵殼夾在上面,增加附著空間和生產量。
文:汪葦如
圖:沈華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