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香村】連霸內天后宮火雞達人,陳昌鏡

 


無路無橋香村舊往

提到昌鏡伯小時的香村,他指向眼前的獅頭橋說:「以前最早是沒有路的。鄉下地方真的很落後啊!村民種西瓜要賣沒有路,車子開不進來,都要用人力挑出去交給人家。」慢慢的,村民以公工(註1)的方式,一家出一個人,我家一個、你家一個,拿鋤頭、帶畚箕共同開路,彼此互相,路才越開越多、越走越大,地方逐漸發展起來。農、林傳統生活,在元培醫專(現稱元培醫事科技大學)成立後,街貌才逐漸改變。

 

寶山遷來客家莊漢

陳昌鏡,來自新竹縣寶山鄉,是客家人。小時候跟著父親搬到香村。早年鄉下地方多是務農、做工,父親亦然。山陵地方缺水,多靠埤塘、山泉,總要老天賞飯。下雨天才有水,不然就得步行到水源處挑水回來灌溉,煞是辛苦!

他說以前晚上要看水,確認農田是否有灌溉。在供水不易的農村,搶水之事時有耳聞;而客家人在庄內是少數,總數不到十戶。人家都罵他們笨客仔。灌溉田地時,都被要求先讓給閩南農人。他提到父親:「我老爸都說,你算老幾?!你不要來弄灌圳。你試試看!你敢動就讓你死在河邊。」需要強硬的態度才能保住水源,顯見當時客人受到的欺侮、壓迫。

不過由於父親勤奮、篤實,對於庄里每個人都好。他想起有一次父親生病,無法下田時候,整庄的人,有的牽牛繩、有的拿鋤頭,都來幫他家犁田、插秧。早年農戶經常以伴工(註2)方式,協助彼此農忙。也在那樣的背景下,庄民間有不同於現今的緊密關係。「哪像現在有些連隔壁、樓上樓下都不認識!」語畢,他不免有些感慨。


九甲大荔枝園地主

稻作之外,那時在芝柏一帶,家中還有九甲多的荔枝園,榮景時候,至中隘、南隘一帶,許多土地都租給他們種荔枝。從前人力便宜,成熟前都以手工,用白袋子一個一個裝起來;荔枝樹高大茂盛,需要架木梯才採得到。紅澄澄的荔枝映照在日光下非常漂亮,那也是香山荔枝最繁盛的時代。

後來工資漸漸調漲,開始請不起工人。昌鏡伯說當時有一個做磚的朋友缺土,做不到成本的情況下,就將荔枝園賣給他取土,果園因此慢慢荒廢。現在,除了路旁偶有販賣;或者剩餘一、兩處觀光果園外,要在香山見到荔枝樹,已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身為創紀錄17連霸的火雞達人
昌鏡伯多次登上報紙


十七連霸火雞達人 

父、兄都在內天后擔任委員,他也因為信仰參與廟中活動。年輕時便在住家山坡飼養雞鵝。每年七月初八中元普渡,內天后宮會舉辦「牲口祭品大賽」。那一天,信徒將火雞、大鵝帶至大殿供奉,再由廟方秤重記錄。不同於一般購買,昌鏡伯是自行飼養,他說凌晨三點就得起床餵雞,很累人!也因為辛苦的付出,讓他年年得獎,創下十七連霸的廟方記錄。

昌鏡大哥本身開設營建公司,建設是他的專業。工作辛勤之外,94年更擔任兩屆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期間與里長、總幹事共同推動社區發展,他常稱之為「鐵三角」。從第一屆理事會開始,已在社區服務三十二年。雖從職務上卸任,但仍多方協助社區許多工作。或許對他而言,這也是一種推己及人的營造工作吧!



註1:公工-台語口頭說法。早年地方推動公共建設,徵求有錢之士出資,無錢財者便出賣勞力。通常一戶推出一員,協同建造、雜役工務。
註2:伴工-台語口頭說法。早年農民在農務繁忙時,沒錢聘僱工人,左鄰右舍便以換工方式。今日幫你插秧、明日助我收割,也象徵過往互助文化。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陳昌鏡(照片提供)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