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夕照(宋素惠攝) |
竹塹古城。科技新都
新竹市位在台灣北部,古稱『竹塹』,從明朝發展至今,早年為『道卡斯族竹塹社』的居住地。現今當地人口約40萬,是地方行政中心及生活圈核心都市。在『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置後,成為臺灣高科技重鎮,有『台灣矽谷』之稱。而在經濟發展外,各項自然景觀建設維護,例如『十八尖山』、『青青草原』、『十七公里海岸』等,使新竹市亦有『花園城市』美名。
而新竹市擁有著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新移民群聚的多元文化趨向,呈現交集、融合的景象。在如此背景之下,新竹市不論歷史、文化與產業,皆展現出相當豐富的內涵。
番子橋(沈華葦攝) |
百年香山。城外市郊
地方區域依據行政劃分為東區、北區及香山區。不似東區的古都商業、北區的行政樞紐,香山始終處於偏鄉、市郊地位。從日本時代編屬新竹郡以來,幾次於新竹縣、市之間跨世代分合,直至民國71年併入新竹市,成為新竹市香山區至今。
關於香山一名由來,依地方耆老延續上代所述,可窺見一二。「在台灣玻璃前面有一座『番子橋』。老一輩說以前香山有很多原住民在這裡。早年都對原住民叫番仔,就叫這裡為番山。後覺番字不好聽,有歧視意味,才雅化為香字延續到現在。」世居香山的景濱伯如是說。
長輩也提及從前山頭種滿花草,遠遠香氣撲鼻而來,居民據之便將此地喚為香山,亦有此一說。在香山車站旁三代經營雜貨店的漢卿伯則提到,清代有位皇帝曾來此一帶,見到山腳種滿香瓜,覺得氣味芬芳,便賜名於此。這段軼事真實與否無從考證,卻為香山增添一絲傳說風采。
山陵遍野。川流而行
香山西側面臨台灣海峽,北、東分別與新竹市兩行政區域接壤。東南處聯結新竹縣寶山鄉、南處與苗栗縣竹南鎮、頭份鎮相鄰。地貌多屬東南高、西北低的矮丘,屬於竹東丘陵一部份。陵地之外,西部平原受頭前溪、鳳山溪夾帶大量土石,經台灣海峽東北季風影響,漸由兩溪出海口往南堆積出淺灘,成為濕地泥灘地形。
大小山川多,境內有香山、茄苳湖、內湖、牛埔及太平等山。著名流域有客雅溪、三姓公溪、頂寮溪、汫水港溪與鹽水港溪。老輩談到香山溪流早年面貌,總是清澈無暇,伴著夕照光線打下,一片波光粼粼。在四周未減縮河道,以水泥封死底土之時,聽聞河域大小及水深皆與現在不同。內湖耆老金火伯提到:「鹽水港溪很深的時候,人可以直接下水洗澡,小船還可以直接進來做生意。」對比今昔相差甚遠。
農林漁蚵。產業豐實
香山靠海位置,使得海港漁業發達,清朝與中國有過往來船舶貿易,遺下許多香山港口記載。聽聞香山天后宮一帶曾是古時官道,其建造材質即是船底壓艙石所鋪成。直至港口逐年淤沙,才漸漸失去功能。而岸邊則是討海人插竹養蚵之所。海,與香山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山的那一頭,香山人多從事農耕,環境缺水處就栽植雜糧,樹薯、地瓜、玉米、芝麻等所在皆有。山陵地區盛產相思樹,在電力匱乏的時候,搭窯燒炭也成為當時香山時興產業。
時代更迭、科技發展,工業發展漸趨成熟。香山從台灣玻璃起始,至香山工業區成立後繁盛。工業進步大量取代傳統產業,連帶使得香山地貌也隨之改變,進入截然不同的現代社會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