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40101

【埔前】虔誠信仰建廟人,陳鎮欽

 


田庄搶水

陳鎮欽,民國三十二年出生,陳厝人。牛埔陳厝,最早由一位父親帶著兩個兒子渡海而來,如今承傳至第八代。與人稱總理的地方仕紳陳雲如先生為同一宗族。陳家經常捐助地方建設,名聲遠播,一代代積累逐漸開枝散葉。他說每年一次春酒尾牙,宗族內一次兩、三百人參加,煞是可觀!

家族世代務農,種植水稻田為生。現年七十多歲的鎮欽伯,即便不以農營生,仍養成每日下田習慣。追溯其根源,自於從懂事起就幫父親農作。早年缺水,每回引渠灌溉總會發生爭端!圳頭搶水淹田、圳尾農人經常苦等無水,上下游農家一言不合便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三更半夜與父親圳溝旁顧水,也成為他獨特童年回憶。

 

小包生涯

年輕時在新竹活版當過兩年學徒,幫忙撿字(註1)的鉛版印刷工作。撿字為學徒通常工作,需要協助師傅在鉛字架前,快速找到字體撿起排放木架內。聽他說做的熟練的工人,無須抬頭就可以由成千上萬的文字中,抓出想要的鉛條,一分鐘可以撿上數十個字。但是對於僅國小畢業學歷的鎮欽伯來說,生字認識不多便無法繼續下去。

兵役結束回鄉娶妻,學起建築做小包工程,主要負責土木部分。「打拼的日子相當辛苦!」他說每天清晨五點就得出門,晚上十一點都未必能回家。日日辛勤工作,大小工程經驗豐富。當時缺乏機械工具,蓋到好幾層的樓房,就得靠人力挑土。「常常一個人土要擔兩百多包,一天喔!所以當時的人都很強壯。」他苦笑著說到。公司全盛時期,旗下工人數高達兩百多人。

 

香山鄉代表

曾任第九屆香山鄉代表,也是最末屆,才二十多歲年紀。當初已是選舉制,由十多位候選人出線五位,十多個里競爭,選況相當激烈。那時代表會服務站在中華路上,一年五天會期,偕同香山爭取預算以及公共建設巡視,皆是鄉代表任內工作。

香山隸屬新竹縣時,身為在地人希冀發展,尋求更多資源挹注地方建設,即聯合香山鄉代表們,共同推動香山升格作業。本來四年任期,也為升格作業順利施行而提前下野。熱心的性格,讓鎮欽伯接著擔任埔前社區發展協會第二屆理事長,八年任期,協助辦理老人會以及三節活動,是初期社區工作推手。

 

鎮欽伯一手促成勝安宮

勝安宮主祀王母娘娘與神農大帝


神農王母勝安宮

民國六十一年開始搭建勝安宮,成為本業外的精神所託。廟中主祀神農大帝及王母娘娘。溯其根源,家族務農而起,神農大帝自小家中祭拜,是保佑農豐之神。叔公當年是乩身,眼瞎又不識字,卻懂得開藥籤,協助村里求神問事,成為當地奇聞。

蓋廟的緣起,本身信仰之外,來自年輕時一次機遇。當時工地午休吃飯,忽聞一位老太太說,怎麼傳出香爐氣味,大夥趕忙移至另頭。甫未坐定,旁側牆面突然傾倒,所幸未壓傷任何人。眾人不禁嘖嘖稱奇。鎮欽伯將之視為王母娘娘給予之庇佑靈召,堅定了他的決心。

勝安宮由鎮欽伯發願構建不假他手。起先資金不足,他便先購地築起初坯外殼,再一步步緩緩裝潢。由於工程專業背景,設計完成後,他親自備料,一磚一瓦靠自己搭蓋。募得多少經費,就完成多少進度。當初一樓蓋妥,三年後資金齊備,才有辦法築起二樓。鎮欽伯說娘娘有保佑!無需特別拋頭募捐,錢自然會足夠。「有些廟蓋十年會成、有些廟蓋十幾年都不成。看機緣啦!」他說。

 

店仔口轉瞬

憶及兒時埔前情境,是一片四望無際的田野。區公所、派出所集中,才漸次形成牛埔店仔口的熱鬧繁華。街道上一間間用白鐵皮搭成的小舖,不似今日翻新樓房模樣。而隨著交通方便、商區轉移,聚落卻慢慢疏離。如今商家數量少上許多,街道已不見往日榮景。鎮欽伯幾十年來看盡埔前潮起潮落。

 

註1:活版印刷工作範疇,通常透過鑄字、撿字、排版、印刷等步驟進行。 


文:沈華葦
圖:沈華葦

buttons=(知道了) days=(90)

本網站使用cookies增進您的瀏覽體驗。
知道了